『壹』 通识教育是什么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贰』 大学通识课是什么

就是非专业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通识2就是作为选修课,全校学生都可选的,有文科的,有理科的,文科可选理科,理科可选文科。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

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

『叁』 国际通识课程有哪些

国际通识课程主要有四大类,分别是:

1、学术语言与思维类:英文写作、口语沟通、批判性思维等;

2、科学类:微积分1、商务统计学、生物学导论、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等;

3、艺术与人文学科类:哲学导论、英语文学名著、音乐赏析、电影导论、简明西方艺术史等;

4、社会学科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西方文明史、人类学导论、普通心理学等。

除了以上四类国际通识课程之外,在国际上受认可度比较高的还有国际高中五大课程体系,分别是:AP课程、A-Level课程、IB课程、加拿大课程、澳大利亚VCE课程。

『肆』 香港通识课是什么

通识教育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一种通材的教育;其二是指一种全人的教育。通识教育作为近代开始普及一门学科,其概念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意念。

香港通识课的目的
让学生有机会:
A:加深对社会、国家、世界和环境的触觉, 培养正面价值观 (Awareness)
B: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看事物的角度 (Broadening)
C:连系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Connection skills & Critical thinking)

通识教育科的特质

通识教育科让学生探讨的课题,涉及不同处境下的人类境况,藉此帮助学生理解现今世界的状况及其多元化特质。本科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各科的知识,能从多角度研习不同的课题,从而建构与他们所身处的现今世界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本科的独特性在於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跨学科思考技能。通识教育科协助达到《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学制 – 对未来的投资》(教育统筹局2004,页8)中提出的高中课程宗旨,该课程宗旨特别重视培养学生:

* 具备广阔的知识基础,理解当今影响个人、社会、国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问题;
* 成为有识见、负责任的公民,认同国民身分,并具备世界视野;
* 尊重多元文化和观点,并成为能够批判、反思和独立思考的人;
* 掌握终身学习所需的资讯科技及其他技能。

学习范围

通识的六大范畴
* 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
* 今日香港
* 现代中国
* 全球化
* 公共卫生
* 能源科技与环境

『伍』 大学公共课和通识课有什么区别

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公共课的概念区别于专业课这一概念,是针对课程的开设所涉及的专业范围来确定的——各个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就叫做公共课。通识课的概念区别于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这些概念,是针对课程在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来确定的——各个专业都必须掌握的普遍通用的基础知识所对应的课程,就是通识课。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事实上,在大学里,许多的公共课,都是通识课。比如:【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从各专业开设课程的范围来看,属于每个专业都应当学习的公共课;从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中起到的作用来看,属于居于很多其他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所以这门课程既是公共课,也是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