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回族三大节日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开斋节 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我国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宁夏南部山区回民则称为“小尔德”。每年伊斯兰历9月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入了斋月,男满12周岁、女满9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也叫把斋或闭斋。理智不清的、小孩儿、老弱有病的以及妇女月经期和产期都不封斋。封斋一个月期间,白天不进饮食,一月结束,望见新月,斋戒完成,次日即为开斋节。开斋节清晨起来,回民们沐浴净身,换上洁净的衣服,开始在家中炸油香、馓子。上午,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乜贴,因此开斋节又叫“济贫节”。然后请阿訇为已故亲人走坟,纪念亡人。走坟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邀请亲戚乡邻到家,进行款待。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

古尔邦节 是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尔德·艾祖哈”,含有“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德节”。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赴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节日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后,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之后走坟,回家举行宰牲仪式。宰牲的牛、驼、羊肉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分送亲友和贫孤之人。

圣纪节 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圣人的生辰和忌日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所以统称“圣纪”。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然后到清真寺听阿訇讲经、赞圣,讲述穆圣的嘉言懿行和功绩。之后,穆斯林在清真寺内聚餐。回族穆斯林举行圣纪的日子并不统一,一般在3月12日穆圣的诞生和逝世日,也有在希吉来历3月之内择日举行。圣纪节是回族穆斯林每年一次规模浩大的庆典。

⑵ 回族有什么节日

回族的传统节日是与伊斯兰教分不开的。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
节期是按伊斯兰太阴历计算出来的,节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历计算,年年都有变化。
开斋节,阿拉伯语是尔代·费土尔,尔代的汉意是“节”的意思。尔代·费土尔就是开斋节。在新疆地方,称肉孜节或芦仔节是波斯语的音译,即斋戒封斋的意思。在伊斯兰历九月(来麦丹)封斋一个月,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可饮水进食。一月过后,伊斯兰十月初见新月而开斋不再封斋。
按规定,傍晚日落而食,东方鱼肚白停止餐饮,是谓封斋(守斋、把斋)。庆祝开斋节则含有纪念艰苦、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意味。回回封斋控制饮食,律己怜贫,磨砺意志、耐力耐心。回族历经坎坷,备受艰辛,依然能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耐力。在开斋节那天,穆斯林要穿着节日盛装,点燃芭兰香,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庆祝节日。这天广大回族群众举行庆祝会,宁夏、甘肃,陕西、新疆穆斯林过节的气氛极为热烈。北京的回民中学和回民小学更是一片节日景象。回族青少年载歌载舞,欢乐开怀,庆祝自己的节日。各地的回族家庭都要香锅,用香油(芝麻油)炸油香,炸馓子,炸萨目撒,熬杏仁羊肉粥,炸油香还要馈赠至亲好友、乡亲邻居,共话节日。
宰牲节,是阿拉伯语尔代·阿祖哈尔的意译。又称古尔邦节。伊斯兰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即自封斋日算起100天为古尔邦节。古尔邦、阿祖哈尔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回族隆重过这个节日,有提倡牺牲自我,献身人类之精神的意思。宰牲节这一天穆斯林沐浴馨香,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回族群众根据自己条件宰鸡、宰羊、宰牛,然后分成“份肉”(一份一份的肉)接待宾客或分送亲友。
宰牲节的源起是什么呢?相传北部阿拉伯人始祖易卜拉欣一日梦见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其忠诚。当易卜拉欣正举刀一瞬间,安拉派特使送来一只绵羊,命其以羊代了。从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一种每年宰牲献祭的习俗。回族沿袭此习俗,每年都要隆重欢庆古尔邦节,以示纪念。
圣纪节,是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这一天又正好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这一天又称做“圣忌”。中国的穆斯林习惯将圣忌和圣纪合并纪念,称为办圣会。在清真:寺诵经纪念,然后与会者会餐,炸油香,吃打卤面全羊菜等。

⑶ 中国回族穆斯林演出节目有哪些

谁说回族没有自己民族特有的东西,都是通过借鉴模仿别人发展而来的。回族,在中国的历史虽说不算久远,但特殊的宗教信仰、奇特的风俗、别具一格的装饰与其他民族都有着鲜明的区别,表现在舞蹈艺术方面也就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回族人民为了寻求生存,不得不“大分散、小集中”,迁居于民间隐身,从而造成回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不为人知。

在歌舞艺术上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不包括正在挖掘的艺术)有以下几种:
1、民间“花儿”:大都以歌颂爱情为主要内容。在自娱性不特定的场合中,一般由单人或男女合舞为表演形式,舞蹈较为欢快奔放。
2、“宴席曲”:多是男子对舞,是一种边歌边舞的形式。它的特点是有较浓厚的武术风格,动作粗犷、剽悍,潇洒大方。
3、“口弦舞”,也称“坐舞”:多为女性表演,也有男子表演的(指宁夏),一女弹口弦,周围一圈静听。有时也有双双对弹或多人对弹的,如“ 三点水”、“凤凰令”、“盼哥安”等。音乐细腻多变,清脆悦耳,随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模拟性的舞蹈动作,上身随之缓缓摇摆,或轻轻踏步。站立时有时也做一些纤细的动作,主要表现妇女内心喜、怒、哀、乐之情。全国各地区回族妇女均会弹拨(大都是老年妇女)。
4、《念舞》,也就是“拜舞”:一般以男性为多,也有女性舞的,一般表现在“主麻”日集体“圣纪”中,动作朴实,舒展大方。在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中常可见到,有较为统一的队形。
5、《八大棍》:是用一种花儿曲调伴舞的、棍术多变、腿下均为屈伸步的歌舞形式。宁夏银南地区称“铁环鞭”,多为男性表演。舞时手持短棍在左右肩、小臂、肘、腕及手中敲击,使其发出哗哗响声,节奏较为明快,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⑷ 回族族有什么节日

回族的传统节日是与伊斯兰教分不开的。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
节期是按伊斯兰太阴历计算出来的,节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历计算,年年都有变化。

开斋节,阿拉伯语是尔代·费土尔,尔代的汉意是“节”的意思。尔代·费土尔就是开斋节。在新疆地方,称肉孜节或芦仔节是波斯语的音译,即斋戒封斋的意思。在伊斯兰历九月(来麦丹)封斋一个月,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可饮水进食。一月过后,伊斯兰十月初见新月而开斋不再封斋。
按规定,傍晚日落而食,东方鱼肚白停止餐饮,是谓封斋(守斋、把斋)。庆祝开斋节则含有纪念艰苦、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意味。回回封斋控制饮食,律己怜贫,磨砺意志、耐力耐心。回族历经坎坷,备受艰辛,依然能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耐力。在开斋节那天,穆斯林要穿着节日盛装,点燃芭兰香,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庆祝节日。这天广大回族群众举行庆祝会,宁夏、甘肃,陕西、新疆穆斯林过节的气氛极为热烈。北京的回民中学和回民小学更是一片节日景象。回族青少年载歌载舞,欢乐开怀,庆祝自己的节日。各地的回族家庭都要香锅,用香油(芝麻油)炸油香,炸馓子,炸萨目撒,熬杏仁羊肉粥,炸油香还要馈赠至亲好友、乡亲邻居,共话节日。

宰牲节,是阿拉伯语尔代·阿祖哈尔的意译。又称古尔邦节。伊斯兰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即自封斋日算起100天为古尔邦节。古尔邦、阿祖哈尔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回族隆重过这个节日,有提倡牺牲自我,献身人类之精神的意思。宰牲节这一天穆斯林沐浴馨香,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回族群众根据自己条件宰鸡、宰羊、宰牛,然后分成“份肉”(一份一份的肉)接待宾客或分送亲友。
宰牲节的源起是什么呢?相传北部阿拉伯人始祖易卜拉欣一日梦见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其忠诚。当易卜拉欣正举刀一瞬间,安拉派特使送来一只绵羊,命其以羊代了。从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一种每年宰牲献祭的习俗。回族沿袭此习俗,每年都要隆重欢庆古尔邦节,以示纪念。

圣纪节,是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这一天又正好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这一天又称做“圣忌”。中国的穆斯林习惯将圣忌和圣纪合并纪念,称为办圣会。在清真:寺诵经纪念,然后与会者会餐,炸油香,吃打卤面全羊菜等

⑸ 回族节日

全国回族有860万人,其中新疆共有回族约73万多人,新疆的回族也同口内的回族一样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郊县,回族人在居住区一般自成村落,围清真寺而居。也有和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的。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
回族节日
回族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主要有“大尔吉”(又称“开斋”节,即肉孜节)、“小尔吉”(又称“宰牲节”,即古尔邦节)和圣纪(祭)节。此外,尚有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盖德尔夜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即希吉来历)计算的。圣纪节在回历三月十二日,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届时,信教虔诚的回族群众和宗教人士聚集到清真寺沐浴、礼拜,“诵经赞圣”。
回族人在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居室和环境,做食品,以备节日招待客人。节日清晨,男性教民都要去清真寺会礼,妇女在家准备饭菜。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服,大人给小孩散钱。节日期间,要走亲访友,互相拜节祝贺。回族人民除过本民族的节日外,一般也过汉族的节日。
斋戒是回族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功课(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之一。每年的伊斯兰教历9月(即莱麦丹月)为回族的斋月。这个月中,成年的穆斯林男女,都必须斋戒。斋戒以月首见到新月为始。斋月期间,禁止房事,穆斯林每天在日升前直至日落地平线下,禁绝一切饮食。到斋戒满一月(30天),这天的傍晚,要“望月”,但见新月,次日即可开斋。
开斋节是伊斯教历10月初。因伊斯兰历法以月亮圆、缺计算,不设闰月,调节四季。故斋月、开斋节都不固定,而按伊斯兰历法推算。其他节日和纪念日也如此。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是回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为迎接开斋节,每个回族家庭都提前清扫室内外卫生,布置房间,煎炸油香准备过节的美味佳肴。开斋节这天,男女穆斯林都要早早起床,重新沐浴,换上节日盛装,男人们赶赴清真寺会礼,并向老弱病残、贫苦之人出散“乜贴”(布施)。还有向阿訇道安、互祝、去公墓“游坟”、请阿訇诵《古兰经》、悼亡祈吉等活动。这一天晚辈还要挨家挨户向长辈“拜尔代”。斋戒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廉洁守法的德操;而开斋节则是对斋月圆满成功的欢乐庆贺。
上述所有这些节日都与信奉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族风俗习惯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来源于宗教的风俗习惯,逐渐融为回民族生活风俗习惯。

⑹ 回族有什么节日

1、开斋节

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穆斯林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如未见新月,则继续封斋,节期顺延,一般不超过3天。

2、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3、圣纪节

中国境内的穆斯林多为伊斯兰逊尼派教徒,逊尼派穆斯林的圣纪节日是伊斯兰历3月12日,而什叶派穆斯林的圣纪纪念日则是3月17日。相传先知穆罕默德生前常常在自己出生的日子(星期一)进行斋戒。

4、阿术拉日

阿术拉日源出希伯来文,意为“第十天”,一般指伊斯兰教历1月10日。相传该日是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先知得救的日子;还传说这一天安拉创造了人、天堂和火狱等,因此这一天被视为神圣的日子。

5、登宵节

每年的希吉莱历(伊斯兰历)七月二十七日纪念“登宵节”(米尔拉吉),许多地方的清真寺,将举行这个节日的纪念活动,当地的穆斯林在晚上聚会礼拜和祈祷,伊玛目在礼过沙目(昏礼)之后讲解登宵节的历史事件和意义,大部份清真寺都准备了夜宵和茶点。

⑺ 回族的节日

2007年12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

⑻ 回族节日有哪些

回族的节日是伊斯兰教的三个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⑼ 回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也不尽然相同,回族有什么特有的传统节日?首先,回族有开斋节。开斋节是回族的传统节日,日期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因为穆斯林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回族的开斋节一般不会超过三天,在这一天,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之类食品,赠送他人,还会向穷人发放开斋布施。

那么,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么?原来,回族的人民普遍都信奉意思老家,而伊斯兰教中的《古兰经》里是明文规定禁止教徒食用猪肉的。另外,根据伊斯兰教的相关规定,回族人们禁止食用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这些动物形象丑陋,自身是污秽不堪的,包括这些动物吃的饲料也是污秽不堪的。因此回族不吃猪肉。因此一些回族人们在路上路过猪肉包子铺,闻到猪肉味道会产生不适,返回回民区,“猪”字都不会被提及,而把“猪”改说“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