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榆林二套节目
⑴ 榆林的社会
2012年,榆林市市域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榆林中心城区实现全覆盖,27个路桥项目建成通车,104条巷道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6%,气化率达到83%。空港生态区、西南新区、芹河新区、东沙新区组团式开发建设拉开序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通过验收,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技术评估。锦界、东坑两个省级示范镇建设完成投资11.4亿元。振兴南部工程投入振南资金4.5亿元,投资额是“十一五”以来的总和,带动各方投资近10亿元,创历年新高。
2012年,榆林城区二级以上天数335天,比上年增加1天,其中达到一级标准天数为50天,比上年增加8天。全市各监测断面无劣V类水质,其中无定河米脂断面水质由四类改善为三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榆林地区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曾一度形成两汉时期的文化高潮。由于榆林地理位置独特、且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榆林的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政治动乱,经济凋蔽,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本世纪20年代,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杜斌丞、魏野畴、王森然等人的极力倡导,伴随着思想解放,榆林一扫过去沉闷的空气,文化事业出现了转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进入中学课堂,进步文化社团开始出现。1942年以后榆林大部分地区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展新文化运动,秧歌剧、墙头诗、新民歌十分活跃,文化事业充满生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受到党和政府重视,发展迅速。在群众文化、民间艺术、文学艺术、图书、电影、戏剧诸方面出现了崭新局面。 民俗 榆林市共有12县(区),习惯上有南北6县的说法。北6县(区)是: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南6县是: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北6县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之,北南风俗有明显的差异。北6县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当比重,畜牧业素来发达,群众住柳笆庵子、砖瓦房,喜食炒米、乳酪、手抓羊肉,喜饮白酒,爱穿皮袄皮裤,颇喜起动;南6县虽受游牧文明的影响,但以黄河文明(土地文化)为主,群众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热恋故土、不乐迁徙、以农为业、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终岁辛劳,仍怡然自乐。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榆林小曲
2006年5月20日,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榆林小曲是陕西省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汉族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榆林一带。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取坐唱形式,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也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陕北说书的传统节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长篇有《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短段有《张七姐下凡》等。从20世纪40年代起,陕甘宁边区文协成立了说书组,由新文艺工作者林山等帮助韩起祥和其他艺人陆续编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争的新书目,如《刘巧团圆》、《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胜利》、《翻身记》、《我给毛大大说书》等。韩起祥和刘绪旺、党福祥、王进考等是富有影响的陕北说书名艺人。近些年来,陕北说书的发展陷入困境,老艺人们逐渐离世,艺术传承后继乏人,急需扶持和保护。
陕北民歌
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汉族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汉族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靖边跑驴
2008年6月14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边跑驴是流传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民俗社火中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的。跑驴通常尾随秧歌队后即兴表演。后经著名艺人张有万和舞蹈家孟海平 加工整理,已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舞台表演艺术。其特点是将“驴”拟人化,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陕北道情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
绥米唢呐
绥米唢呐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绥米唢呐是陕西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谚语(陕北民谚)
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府谷二人台
府谷二人台是陕西省府谷最具特色的汉族民间戏曲品种之一,在榆林市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神木、府谷一带,流传着一种由民歌向戏曲发展并已初具戏曲雏形的“二人台”,其语言通俗易懂,大量吸收和运用当地农民丰富的语汇,具有热情大胆、心直意显的艺术风格,富有生活情趣。“二人台”音乐具有西北人民热情豪放、粗犷强悍的性格特点,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多姿,音域宽广,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气息。 二人台流行地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引。 榆林横山老腰鼓
横山老腰鼓于1998年和2016年两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横山腰鼓广泛流传于陕西省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最为普及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传统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纪60年代后,女性也打,只是有别于男性的动作风格。横山老腰鼓逢节必闹,遇节必舞。陕北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记载,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横山腰鼓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尽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绥德石雕
绥德石雕工艺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据调查统计,按照不同用途可分为七大类别。其精湛的烧制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榆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山西和京津的文化影响较大。开化程度显然高于毗邻地区。榆林内,历史上南边的6县比北边6县发达。榆林最早的官办学校——儒学,唐初建干绥德,而靖、定、横儒学创建较晚。明朝中叶,随着延绥军事政治中心北移,榆林的教育事业逐步发展起来。民国时期,杜斌丞创办榆林中学。
1949年以后,榆林教育大体经历了这样3个阶段:卓有成效的17年(1949~1965),遭受重大破坏的“文革”10年(1966~1976),拨乱反正和改革提高的12年(1977~1989)。到1989年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30所,其中小学5893所,初中179所,高中26所,农业职业中学14所,技工学校1所、中专8所,大专2所,成人学校4所,成人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405140人,职工人数达到28775人,其中专任教师24727人。
截至2012年末,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48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217所,职业中学21所,小学549所,幼儿园542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招生177327人,毕业187026人,在校学生数576705人。在校学生中,小学218110人、初中107615人、高中87368人、职中(高职)35718人、特殊教育553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8766人,代课教师597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8%和99.7%。
⑵ 说一下陕西电台各个频道的频率及各个时间段所播的节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540 千赫
陕西故事广播电台 603 千赫 (24小时播音)
陕西新闻广播电台 693 千赫
陕西戏曲广播电台 747 千赫
西安新闻台 810 千赫
陕西农村广播电台 900 千赫
陕西交通广播电台 1323 千赫
音乐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FM95.5)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FM98.8)
西安音乐台 (FM93.1) 24小时播音
新闻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FM 96.4)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FM 106.6)
西安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 (AM 810)
经济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FM 103.0)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财富广播(FM 89.6)
交通: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FM91.6)
西安人民广播电台交通旅游广播 (FM104.3)
其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FM 96.4(全省多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经济之声 FM103.0(西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音乐之声 FM 95.5(西安)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广播 FM106.6(全省)秦岭及全省10市同步覆盖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财富广播 FM 89.6(全省)10kw 全省10市同步覆盖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交通广播 FM 91.6(全省)10KW 全省高速公路同步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音乐广播 FM 98.8(关中)10KW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都市广播 FM101.8(关中)10KW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戏曲广播 FM 99.4(西安)500W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朝阳广播 FM105.5(西安)
西安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广播 FM102.1 (西安)
西安人民广播电台 音乐广播 FM 93.1(关中)
西安人民广播电台 交通旅游广播 FM104.3(关中)
咸阳人民广播电台 FM100.7(5kw) FM107.6(咸阳)
咸阳人民广播电台 都市音乐广播 FM99.9
延安人民广播电台 FM100.1(1kw) FM104.6(延安)
榆林人民广播电台 FM 99.4(榆林)
渭南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广播 FM102.6(5kw) (关中东部)
渭南人民广播电台 交通音乐广播 FM 90.9(5kw) (关中东部)
渭南人民广播电台 戏曲曲艺广播 FM (关中东部)
商洛人民广播电台 FM107.4 (商洛)
安康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广播 FM 89.7 (安康)
安康人民广播电台交通旅游音乐广播FM 95.9 (安康)
汉中人民广播电台 FM 95.6 (汉中)
汉中人民广播电台 汉中音乐台 FM 97.1 FM99.5(汉中)
汉中人民广播电台 交通旅游台 FM101.8(3kw) FM94.3(汉中)
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交通广播 FM102.8(3kw) (宝鸡)
宝鸡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都市广播 FM105.3(3kw) (宝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之声 AM 540(50KW)(关中)
AM1377(关中)
AM1593(关中及安康)
AM 756(延安及汉中)
AM 603(宝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经济之声 AM1575(汉中)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广播 AM 693(全省及周边)(300kw)
AM1008(延安及汉中)
AM1521(商洛)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戏曲广播 AM 747(50kw)(关中)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农村广播 AM 900(30kw)(关中)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都市广播 AM 603(25kw)(关中)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交通广播 AM1323(10kw)(关中)
西安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广播 AM 810(50kw)(关中)
咸阳人民广播电台 AM1296(10kw)(咸阳)
榆林人民广播电台 AM1143( 1kw)(榆林)
渭南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广播 AM 747( 1kw)(渭南市区)
汉中人民广播电台 AM1251 (汉中)
宝鸡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广播 AM1071(10kw)(关中西部)
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 AM 900( 1kw)(宝鸡市区)
铜川人民广播电台 AM1134(10kw)(铜川)
⑶ 榆林话我在片上呢是什么意思
梗:网络用语,常出现在综艺节目中。所谓“梗”的意思是笑点,铺梗就是为笑点作铺垫。一般来说,梗用于流行事物比如综艺、动漫、电视剧等。“梗”字的词义被不断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乃至故事中发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经典梗”、“撞脸梗”、“言情梗”、“创意梗”、“幽默梗”等。
⑷ 在榆林贷款按揭一套房子(商品房贷款),若果在西安再买一套,银行按揭算二套房吗或公积金可以贷吗
公积金贷款和银行贷款都是全国联网的,而且可以互相查询,你用了一次商业贷款,在哪都能查到信贷记录的。
所以你贷款肯定是二套房贷,不管是银行按揭还是公积金贷款,都是首付5-6成,利率1.1倍。
房管局方面,由于西安的房管局无权查询榆林的房屋信息,你可以按照首套房买,享受契税优惠。
⑸ 榆林电视台二套直播2014年12月27日早上8:30
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
时间:2008年4月13日
颁奖地点:香港文化中心
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电视转播表:
央视电影频道(CCTV-6) (22:02 PM普通话同步点:央视主持小火井婷,内地演员章酣隅) - 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晚上20:00-20:30红地毯仪式20:30-23:55颁奖典礼) BR>香港TVB HD站(在晚上20:00-20:30红地毯仪式,20:30-23:55颁奖典礼)
电视台电影频道(晚上21:00) - 上海东电影频道(晚上22:00)
南方电视台影视频道(22:00日晚)
凤凰卫视电影台(晚上21:00)的
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将举行在香港文化中心2008年4月13日,当时的颁奖仪式将在高清电视转播,香港翡翠台及高清翡翠台无线两个同步高清直播,内地由CCTV-6,上海东方电影频道和广东TVS-4与宽屏16:9的广播技术。此外,这种颁奖典礼在这一细分市场的开始将会继续最好的香港乐坛颁奖礼 - 在中国十大金曲奖颁奖典礼的开始。
此外,该颁奖典礼的表演与过去联系起来,分成四个部分,有些内地华语选秀歌手必唱的经典电影歌曲,香港歌手最年轻的一批音乐演唱会粤语经典电影歌曲提名的歌手提名会唱的歌曲。
⑹ 陕西2套都市快报榆林有记者吗
我是在陕西榆林榆阳区的煤矿井下上班受 伤,导致下身瘫痪大小便失禁肚饥以下失 去感觉住院半年了,就不给我继续治疗了 ,我是外地人,老板一直不给赔偿,劳动 仲裁确认劳动关系从去年12月八号到今年 三月份了还没有给出结果,一直拖,是不 是榆林人爱欺负我们外地人了,求好心记 者帮助曝光。我的QQ是2198358365
⑺ 榆林十二月女看娘歌词
正月里来女看娘,妈妈哟,
来人待客也是一个忙,没看我的娘,妈妈哟。
二月里来想看我的娘,妈妈哟,
动了庄农还的两天忙,没看我的娘,妈妈哟。
三月里来想看我的娘,妈妈哟,
种瓜种豆也是一个忙,又没看我的娘,妈妈哟。
四月里来女看娘,把妈妈想,
栽上稻秧也是一个忙,又没看我的娘,把妈妈想。
五月里来女看娘,妈妈哟,
小锄上苗子实在的忙,我们顾不上,顾不上。
六月里来女看娘,妈妈哟,
收下大夏天回茬忙,又没看我的娘,把妈妈想。
七月里来想看我的娘,妈妈哟,
拆洗上被子我们缝衣裳,又没看我的娘,把妈妈想。
八月里来女看娘,妈妈哟,
地里的庄稼一片黄,又没看我的娘,妈妈哟。
九月里来女看娘,妈妈哟,
收割上庄稼顾不上,我们秋收忙,秋收忙。
十月里来女看娘,妈妈哟,
打场扬场又要晒粮,我们顾不上,没看我的娘,
十一月里来女看娘,妈妈哟,
滚碾子推磨也是一个忙,又没看我的娘,没看我的娘。
十二月里来女看娘,妈妈哟,
过年茶饭刚刚才做上,还是没看娘,妈妈哟。
双手托在棺材上,想我的娘
想来想去见不上,泪汪汪,泪汪汪。
拓展资料
歌词(声乐作品中的词句)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
入乐的歌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和诗没有任何区别,但在结构上、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在遣词炼字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因为它要入乐歌唱。
歌词与诗的分别,主要是诗不一定要入乐(合乐),歌词是要合乐的。
合乐成为歌曲。歌词一般是配合曲子旋律一同出现的,歌词是歌曲的本意所在。现代一般是配合音乐,便于哼唱的语句。
⑻ 榆林二套星期六早上八点半播出什么内容
刚看新闻说,一男的做手术被误切了一颗蛋蛋,医院赔了200万。一想到每天夹着400万的东西到处乱跑,立马腿就软了...贵重物品,请各位妥善保管。提前祝群里的男士剩蛋快乐 ![图片]
⑼ 榆林电视2台播放百姓剧场枣乡情歌的片尾曲是儿子情长是谁唱的
我也想知道了,这个歌还是很好听的。我在电视台打问打问。
⑽ 榆林广播电台有哪些,要有节目单
FM89.6 陕西经济广播
FM91.6 陕西交通广播
FM94.8 陕西音乐广播
FM95.9 榆林交通文艺
FM99.4 榆林新闻广播
FM102.6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