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哲学。。。。。。。。。。

一、关于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具有能动性是说,意识虽然是物质的产物,但它却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一经产生,就对物质有着积极的能动作用。这就是所谓意识的能动性。确切一点来说,意识的能动性就是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例如,意识能动性可以表现人的意识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从个别找到一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恒,能够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追溯以往的历史,也可以推测未来,预见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一点是人类和其它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算人们认为很聪明的动物,也不能进行抽象思维。有两个互相对照,相映成趣的成语典故很能说明问题。即“高山流水”和“对牛弹琴”。高山流水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的琴师叫伯牙,他弹琴时,他的好友钟子期常在一边谛听,开始弹时,伯牙神驰泰山,手下的弦音便昂扬激励,磅礴峥嵘,钟子期听了,便叹道:“好极了,琴声就象巍峨耸立的大山!”过了一会,伯牙心游大江,琴声便如波涛汹涌,一泻千里,子期又喝彩道,“妙呀,我就象看见了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了,因为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后来,高山流水就成为一个成语典故,用来比喻志同道合,生死不渝的知音好友。从音乐中能听出高山流水,这是人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另一个典故对牛弹琴说的是一个叫公明仪的,也是春秋时期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一天,他看见一头攫牛在吃草,突然心血来潮,就对牛弹了一首高雅优扬的曲子。这首曲子是否歌颂牛的伟大,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已无从查考,反正,这位公明仪先生是有感而发的。但是,牛只是低头吃它的草,一点也不理会。后来,公明仪先生突然明白了一些什么,琴声一转,变成嗡嗡的蚊子的叫声,哞哞的小牛叫声,这样一来,牛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草也不吃了,它是想赶拍蚊子和寻找小牛。抽象的琴声,牛是充耳不闻;如蚊子叫和小牛叫的形象的琴声,牛就不能不关心了。从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思维的能动表现。

二、关于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说的是,事物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体来说,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
这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个领域,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物质领域到思维领域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由矛盾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我们先来看自然界。
自然界中,在宏观物体之间,分子之间,磁极之间,原子之间,基本粒子之间,以及基本粒子的内部,都不仅存在着引力和聚合的趋势,同时又存在着斥力和离散的趋势,也就是说,上面所举的这些物体,都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聚合和离散的矛盾。另外,各种运动形式也包含着各自的矛盾:
机械运动: 连续-间断 作用力-反作用力 向心力-离心力
物理运动: 吸热-辐射 微粒性-波动性 阴电-阳电
化学运动: 化合-分解 阳离子-阴离子 氧化-还原 酸-碱
生命运动: 同化-异化 遗传-变异 个体-群体 生物-环境
由此可见,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客体,都是普遍地存在矛盾的,没有矛盾的事物是不可能存在的。
我们再来看人类社会。
在人类社会这个领域中,矛盾也是无处不在的。如任何社会都有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都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任何社会也存在;在阶级社会里,有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各阶级内部不同集团、阶层之间的矛盾;在无阶级社会中,劳动者之间,领导和被领导之间,先进和落后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所以说在人类社会的领域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思维领域;
前面讲的是客观领域,现在讲的是主观领域。在人的主观世界中,矛盾一样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分析和综合的矛盾,归纳和演绎的矛盾,真理和谬误的矛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等等。
由此可见,世界上的各个领域的各种事物和各种现象,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2、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时不有
每一事物在其产生、发展到消灭的过程中,以及在旧过程向新过程的转化中,自始至终都毫无例外地存在着矛盾,也即时时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发展阶段是没有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过程开始时只有差异,没有矛盾,似乎矛盾是在事物发展到某个时候或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其实,差异就是矛盾,只不过是还没有充分展开和激化的矛盾而已。
矛盾的普遍性的原理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如果回避和掩盖矛盾,或夸大、臆造矛盾,离开矛盾的分析法,就抓不住辩证法的核心,也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才能找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关于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为什么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因为物质自身内部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必然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然引起运动,也就是说,矛盾是物质运动的内在源泉,世界充满着矛盾,世界也就必然是运动着的世界。具体来说,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这就是说,凡是物质都必然在运动着,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可能存在的。一讲起物质离不开运动,我们很经常用地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来证明。地球在不断地自转和公转,在今天来说已经是一个老少皆知的常识了,但的人们刚发现这一真理的时候,据说还有人曾经利用这一知识来发财呢。这件事说的是上个世纪在法国巴黎,有一天的报纸登了这么一则广告,说是每一个人只要花1/4法郎,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进行一次长途旅行,以欣赏沿途的美景。一些人果真按地址把钱寄了去,结果得到了这么一封回信,信中是这样说,“敬爱的先生,请你安安静静地躺在你家里的床上开始这次舒服的旅行吧。因为我们所在的地球是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转的,并且在巴黎-北纬49度上-每昼夜要跑25000公里以上。你躺在床上,当然也以这样巨大的速度向东狂奔着;假如你想看看沿途的美好景致,就请你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后来,这个登广告的商人终于被人以骗人财产的罪名告到法庭,受到罚金的处分。在这里,我们不管商人骗钱的伎俩,他确实说出这么一个真理: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运转着,地面上的一切东西,也就随着地球一起以巨大的速度运动着。地球上的物体,不仅随着地球在运动,而且自身也在运动着,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醒着的时候在动,睡着的时候体内的各种新陈代谢活动也在不断进行着;有生命的东西在运动着,无生命的东西也一样在运动,物体有冷热,就是因为物体内部的分子在运动着,运动激烈时,就热一点,运动缓和时,就冷一些。物质的运动,还有一种表现,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生命体不用说了,无生命的物体也有这么一个过程。晚辈向长辈祝寿时,喜欢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来讨好长辈,这里把南山看作了不生不灭的东西了,其实慢说是南山,就是喜马拉雅山,也一样有生有灭,科学已经证明,几千万年之前,那里就是一片汪洋。我们有一句话叫沧海桑田,那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可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一切皆动,无物常住”。整个物质世界,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一般生物到人,从自然界到社会,无处不在运动着,无时不在变化着。离开运动,任何物质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被人们认识。因为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质的性质和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也只运动着的物质才能发出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和仪器而被人们所感知,从而形成各种认识。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最终滑向唯心主义。科学史上就有不少这样的典型事例。例如牛顿。牛顿是一个科学巨匠,是古典物理学的开山祖。他在科学上所作出的贡献,很少人能和他相比。但他在研究地球最初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这个问题时,由于没有把运动看作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把地球看作最初时是不动的,是由于外力的作用才动起来的,因此他企图寻找这个外来的动力。当然这是不可能找到的。最后到了山穷水尽,毫无办法的时候,只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是开始的时候,上帝打了地球一巴掌,给了最初的动力,地球便转动了起来,一直转到今天。这就是由于设想不运动的物质而陷入形而上学,最后滑入唯心主义。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非物质的运动.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都有物质作为它的物质承担者,非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想象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所有的运动,不管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例如
机械运动包括位置的移动,其物质担当者就是宏观物体;
热运动,其物质担当者就是分子;
电运动,其物质担当者是电子;
光运动,其物质担当者是光子;
生命运动,其物质担当者是蛋白质、核酸;
社会运动,其物质担当者是生产方式、人;
那么,精神的运动,思维的运动是否也有它的物质担当者呢?答案是肯定的,其物质担当者就是人的大脑。
设想非物质的运动,或者说设想纯粹的运动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正是以离开物质来谈运动作为其特征的。我国唐朝时,佛教唯心主义盛行,到处都是寺庙和光头的和尚,和尚们吃饱了没事干,就在争论一些无聊的问题。一天,一群和尚在寺庙门口的太阳底下晒肚皮,突然,一阵风刮来,吹得寺庙顶上的旗幡猎猎作响,和尚们马上争论起来,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正在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的时候,庙里走出一个大和尚,他一语惊人,“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动。”这个大和尚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禅宗六祖慧能和尚。慧能在这里就是不承认风啊幡啊这些物质的运动,认为运动只不过是精神意识的运动,外界事物的运动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也即心在运动的幻影而已。只要你心如古井,心如止水,那么外界的运动也就不复存在。这当然很荒谬。
关于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相对论有这么一条公式:
M0
M=------------------
1-V^2 /C^2
如当电子当它的V达到29.4万公里/每秒,它的质量会增大为原来的5倍。质量和运动的速度可以互相转化,这就从一个侧面说了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由此可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像的”。

我很久之前玩过哲学,以上是我写的用过的讲稿,不知能否对你有点启发.

㈡ 浙江大学文科专业有哪些

浙江大学文科专业:
1、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世界史、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学等14个博士后流动站;

3、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育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外国哲学、政治经济学。

浙大的比较好的文科专业:法学,金融,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当然法学,金融,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这样的专业,最好上研究生。

㈢ 比利王和哲学是什么梗

这个梗来自于男片演员比利·海灵顿(英文:Billy Herrington,1969年7月14日—2018年3月3日),男,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前美国㚻片演员。因为他在片子中一般是主角而且片子数量最多,因而登顶被称之为比利王。

而比利王和哲学中所指的哲学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哲学(Philosophy),而是哲♂学,在哲♂学体系中,♂符号被称为‘男魂’,在词汇中加入男魂即为将该词哲♂学化,但是不得在每个字中间都穿插男魂,例如“非常感♂谢”,而不可以“非♂常♂感♂谢”

哲♂学最早来源于比利等参演的㚻片(GV),不同于上来就干的普通男片,里面总会有一段莫名其妙的摔跤剧情(还会有奇奇怪怪的声音),还分胜负,一般都是三局两胜类型,之后就有观众尝试将该问题上升至哲学层面来解释,并诞生出哲♂学这个梗。

比利·海灵顿宅界事迹:

他的影片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爆红,到了2014年也依然火爆。niconico的钓鱼片高达八成是兄贵,而且如果点播率高的话,就会被顶到Ranking上来,也因此很多人对兄贵恨的牙痒痒的。

比利海灵顿这译名乃是同志小说家许佑生所取。nico该系列通称レスリングシリーズ(摔角系列),而他与众强者则通称ガチムチ。AC通称兄贵系列

レスリングシリーズ的相关动画已近5000部,在经过了无数次权力者介入时期之后,兄贵已经可以说是niconico的英雄了,亦有教徒说道,兄贵是niconico唯一的良心。

会被称做森之妖精是因为他有一段从树林走出来的影片。没几秒,但是奠定了他的王地位。自从比利系列走红后,兄贵一词成了nico众对比利的爱称。宅界里也出现了不认识比利的宅只是伪宅的说法。

(3)哲学节目单扩展阅读:

比利·海灵顿人物生平:

海灵顿196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其父为空手道教练,海灵顿在未成年时就同其父学习空手道,所以成年后身材及肌肉锻炼得较为强壮。

海灵顿21岁时,其父过世。比利·海灵顿遂放弃了空手道,24岁时,海灵顿移居纽约城中,转向健美界发展。比利·海灵顿在健美界发展较为成功。

海灵顿真正开始他的GV片演员生涯源于其朋友所做的一件事,他的朋友将他的一张照片送到了《花花女郎》杂志社,这张照片使得他获得了杂志社所评比的“当月真正男人”奖项和500美元。他在杂志上的照片吸引到了摄影师吉米·法兰奇,两年后法兰奇为他拍摄了COLT日历的图片。

他在不久后其就为All Worlds Video拍摄电影,他成为了20世纪九十年代最有名的㚻片演员之一,他还作为嘉宾登上过美国的脱口秀节目舞台。

2002年秋,海灵顿的第一个孩子出生,那时他仍然在美国的几家同性俱乐部中表演“猛男秀”。2008年,海灵顿宣布从电影界中隐退,并在其亲戚的一家建筑公司内上班。

但这并不意味这比利海灵顿“哲学”事业的终结,在那之后虽然未拍新片,不过经常参与到相关的诸多活动之中。

2018年3月3日,比利·海灵顿因车祸意外身亡,年仅48岁。

㈣ 有什么好看的哲学节目

《死亡》 耶鲁大学的http://v.163.com/special/sp/philosophy-death.html
值得一看。

㈤ 哲学系的名单什么时间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孙海洋、王巍、顾文、普淑玲、裴勇、柴静、卓玥 中国哲学 吕昂、辛小娇、褚雯、董熠、刘晓民、马红红、葛睿、马丽娜、田倩倩、祝少林、单荟宇、彭春霞、张翼 外国哲学 曲春秀、丁国栋、董俊、任丽娟、郑明鉴、刘伟妮、马小星、罗蕾、孙忠利 逻辑学 宋传新、华廷、邹小东、陈佳 伦理学 宋文慧、孙晓迪、满志宏 宗教学 耿星、刘明菊、韩静、徐向红、潘昕、张赫羽 科学技术哲学 刘同娟、韦巍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汪远、王丽莎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陆寓丰 查看原帖>>

㈥ 找哲学类小品剧本

解放军进行军事训练,饭店老板分得让两个战士吃饭,小战士不吃饭,老板不让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该小品主要是反映军民关系,体现了老百姓和解放军之间的鱼水之情,解放军在人民群众生财产受到危害时挺身而出,老百姓会永远牢记解放军的好处,会永远支持人民解放军。
小品:
找点
时间:当代
地点:凤凰山饭店
人物:潘发财――饭店老板,56岁,男,山东口音
潘小凤――老板女儿,22岁,小学老师.
张 磊――战士,一级士官.
布景:一栋两层小楼,门上挂匾“凤凰山饭店”,门右边挂块黑板, “今日菜谱”,门左边写有一行小字“DK”
启光:(幕后传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声,由近及远)
潘:解放军同志,再见了,下次再来啊!一定记着到我这里吃饭哪,(看“DK”,凤上场)
凤:爹(潘惊坐)
潘:哎哟,凤啊!可吓死我了,你咋回来了?
凤:咱家饭店开张了一星期了,我来看看
潘:对了,凤啊,你是当老师的了,你看看这上面写的啥?
凤:这是拼音字母,请小朋友坐好了,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潘:啊!你把爹当孩子了
凤:噢,错,爹,你过来,你看,这个是汉语拼音d,这个是……
潘:这个爹认识,这个是扑克牌老K
凤:我爹真聪明,这两个都是声母,如果加上韵母呢?就是一个字,例如d后面加上a,念da、da、da、da,K后面加上e呢,念ke、ke、ke、ke,合起来念“大客”
潘:大客?大客?大……哎哟,(拍腿兴奋)
凤:爹,这是谁写的?
潘:你别管谁写的,凤啊,你再去买些菜去,今天有大客要来,菜不够了
凤:大客,哪来的大客
潘:凤啊,听话,快去(凤下)快去快回啊(潘歌:收拾东西,菜单盖“DK”)
张:(上场)大爷(潘惊)
潘:哎呀,是解放军哪,你来了,来吃饭、吃饭
张:(潘拉张坐,潘倒水,张站起看地图)凤凰山下500米,大禹河西200米,是这里啊
潘:解放军同志,您坐下,喝杯水,我去给您炒菜去。、
张:大爷,我不饿
潘:咋不饿呢?(用快书)这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现在已经十二点,饿的肚皮贴脊梁。
张:当里格当,当里格当,(二人笑)大爷,我在执行任务
潘:执行啥也得吃饭不是,吃了饭,才有劲,才能跑的快走的远,这个饭店是大爷我开的,我给你炒两个拿手菜,再给你来个凉拌黄瓜,再来一瓶冰镇啤酒,那感觉……
张:大爷,我在找点
潘:啥,找点,噢,那两个字叫点啊!(失言)
张:大爷,你知道点儿。
潘:点儿,我不知道,我知道面,象什么麦子面、玉米面、高粱面、黄豆面、绿豆面、地瓜面、机器面、手拌面、黑面白面、方便面,你吃啥面啊?
张:大爷,我是来执行任务的,不是吃饭的
潘:(生气地)你咋能不吃饭呢?你说,你是不是解放军
张:是(紧张地)
潘:解放军和老百姓是不是一家人
张:是
潘:这解放军和老百姓是一条心,砸断骨头连着筋,你懂不
张:懂(坐椅上)
潘:那好,吃饭
张:好,吃饭,不,我不能吃
潘:我再问你,子弟兵和人民是啥关系
张:子弟兵永远是人民的儿子
潘:这不就对了吗,咱俩是爹和儿子的关系
张:啊!那谁是爹,不,我是说你是谁的爹
潘:我是你的爹,我,人民!爹!你,子弟兵!儿子!
张:有道理
潘:肯定有道理,你说,我像不像你爹
张:像,你围上这白手巾,还真像
潘:这不就对了吗?爹叫儿子吃饭,儿子吃不吃饭
张:吃
潘:来,吃饭,(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张:爹,不,大爷,我还是不能吃
潘:你真不吃
张:真不吃
潘:你再说一遍不吃
张:不吃
潘:好,我告诉你,你不吃饭,这点儿你就找不着
张:找不着
潘:我实话对你说了吧,从早上到现在,这解放军来了一拨又一拨,都说是找点儿,他们找不着,就吃饭,吃了饭,找着了,就走了
张:他们吃饭了
潘:吃了
张:找着了
潘:找着了
张:就走了
潘:走了
张:大爷,你知道点在哪?
潘:我不知道
张:你知道
潘:我不知道
张:你知道
潘:我知道
张:你不知道
潘:你看你都说我不知道
张:咳,大爷(无奈)
潘:我说你这个人咋就死心眼呢?你呀,吃了饭,就找着了
张:我时间不够了
潘:那你还不快点吃饭??(大吼)

㈦ 哲学♂到底是什么梗,怎么和van扯一起去的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此处所指的哲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哲学(Philosophy),而是哲♂学,在哲♂学体系中,♂符号被称为‘男魂’,在词汇中加入男魂即为将该词哲♂学化,但是不得在每个字中间都穿插男魂,例如“非常感♂谢”,而不可以“非♂常♂感♂谢”哲♂学最早来源于比利等参演的兄贵摔跤片,不同于上来就干的普通钙片,在进行X行为之前总会有一段莫名其妙的摔跤剧情(还会有奇奇怪怪的声音),还分胜负,一般都是三局两胜类型,在好事者上传该系列至N站等平台后,观众的心理变化为:为什么他们要摔跤,为什么他们要***。为什么要发出奇奇怪怪的声音(易建♂联?,去年勃起至今等),为什么我要看这个片子?!之后就有观众尝试将该问题上升至哲学层面来解释,因而诞生出一大堆的人来整合整个系列的世界观以及剧情,并将兄贵们排序和安排名号等等,比利是最早一批,因为他在片子中一般是主角而且片子数最多,因而登顶被称之为王,别称“森之妖精”是因为比利在一个片子中有一段从森林中走出来的片段此后出名的就是VAN了,爆红自更衣室大战,那句F@ck♂You极度带感因而直接被做成了Fa乐器,二次创作作品数不胜数这些是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网络兄贵吧欢迎您的来访,拥抱哲♂学吧

㈧ 有什么节目可以增长见识,有哲理的,提高三观的教育节目,例如百家讲坛之类的

cctv记录频道不错的,最近有在放《霍金的宇宙世界》《探索地球》……
天文地理人文,也算是应有尽有了。
前几年有线电视还收不到,现在有限数字都可以收到了。
——————————————————————
cctv经济频道也有一些节目挺好看的,可以在网上找节目单
——————————————————————
如果能收到凤凰台,那应该也可以收到澳亚台,最近澳亚台的节目是越做越好了,《关键时刻》挺好看的,《顺风顺水》也挺好看的。
凤凰台更不用说,《世纪大讲堂》《我的中国心》《世界看中国》《筑梦天下》(讲名建筑的,讲讲其历史、设计理念等等)《有报天天读》《名言启示录》………………挺多可以看的。《倾倾百老会》也挺好的,虽然吵了些,闹了些,看久了会不太想看以外,都挺好的。
《壹周立波秀》也挺好看的,好像最近还有个80后的讲专场秀,虽然没看过,但老妈偶尔有看,她没说什么,应该也挺好的。

㈨ 哲学每个阶段发展的特色和时间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整个近代西方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有了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演进态势。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永葆青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对此予以密切关注和深入考察,从中汲取营养,推动自身的不断创新。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来龙去脉作宏观把握,无疑是一件富有意义的工作。

从西方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通常指从笛卡尔到黑格尔这一时期的哲学,从整体上说属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其中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等派别的对立,但它们大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哲学不应以“神”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人可以而且应当凭借本身固有的理性能力(包括经验感知和理性反思)去认知世界。这种理性精神既含有一种以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又与当时兴起的近代自然科学精神相一致。通过对理性的倡导,当时的哲学家们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客体)的世界明确区分开来,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被提到哲学的首位,西方哲学发展由此出现了所谓认识论的转向。这一转向克服了古代哲学的素朴性和中世纪哲学的神秘性,对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科学反对宗教的斗争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西方近代哲学同时又隐含了严重的片面性和深刻的矛盾。这首先表现在原本丰富多彩的“理性”日益走向狭隘化、绝对化。近代哲学家们用“理性”构建的哲学体系,往往成了与现实生活和科学发展相脱节的抽象形而上学体系。这种体系不仅被当作“科学的科学”,而且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其次,由于将主客、心物的区分绝对化,近代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二元论。二元论在认识论上必然导致与理性精神相悖的独断论或怀疑论。由于二元论将主客分离,主客体的存在都被抽象化,成了纯粹的意识实体或自在的物质实体,由此出发建立的哲学要么是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要么是与人无关的机械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再次,尽管近代哲学曾倡导“人”是哲学的中心,但是思辨形而上学倾向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心灵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上的一个环节。这些都意味着原本具有进步意义的西方近代哲学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对于西方近代哲学存在的片面性和矛盾,早在十七、十八世纪,一些西方思想家如帕斯卡尔、卢梭、康德等人便已经有所揭示。而19世纪30年代以后,以经济危机的爆发为契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论证不攻自破,因而西方近代哲学在理论和现实上更加陷入困境。这意味着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必需实现新的重大转型,否则,就不能适应现实社会迅速变化的需要,挽救处于困境和危机中的西方资本主义。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哲学中出现的越来越强大的反对近代哲学,特别是反对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的浪潮正是这种转型的表现。

现代西方哲学正是在上述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最能体现上述倾向的,当推以孔德、穆勒、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以及叔本华、克尔凯郭尔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这两种哲学思潮都产生于19世纪早期,19世纪中期以后广为流行。实证主义反对作为世界观意义的“形而上学”,强调哲学应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典范,追求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他们被认为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非理性主义并不笼统排斥对世界观的研究,但认为应当超越理性派形而上学的独断倾向,突破以二元分立为出发点的认识论界限,转向人的生命、意志、本能等非理性的一面,由此重新领悟宇宙、人生的意义。他们被认为开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先河。由于这两种哲学思潮分别从不同方面较为典型地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基本倾向,因此它们在19世纪中期的初步形成,标志着西方哲学开始转向一个与近代哲学有重大差别的新阶段,即现代西方哲学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

100多年来,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划分。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型过程看,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是其过渡期,20世纪上半期是其正式形成期,20世纪下半期至今是其批判反思期。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现代西方哲学具有新旧混杂等特征。哲学家们一只脚迈向了现代,另一只脚仍站在近代的门槛上。如他们大都反对实体性形而上学,并在不同程度上肯定哲学应当以人及其活动所及的世界为出发点,但是他们往往又以另外的形式构建同样脱离现实的形而上学,而他们对人及其世界的解释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开创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证主义哲学家把反对“形而上学”当作其哲学的出发点,然而却又把实证方法绝对化,将其推及一切研究领域,由此建构出无所不包的实证哲学体系,实际上是以另一种形式恢复了“形而上学”。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奥等国的马赫主义企图克服实证主义的上述“形而上学”残余,但他们用来超越心物、主客等对立的要素论和经验批判主义并未从根本上超越近代哲学的唯心主义窠臼。作为人本主义思潮先驱的叔本华、尼采等则对理性派形而上学大加鞭挞,但他们又都把非理性的“意志”当作世界的基础,因而是以非理性的“形而上学”取代了近代哲学的理性“形而上学”。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新实在主义等流派,都是在对相关的传统哲学作出某些具有现代意义的改造时,保留了前者的一些基本前提。

20世纪上半期,随着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运动的兴起,哲学研究的主题和方法有了重大变换,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反传统“形而上学”倾向有了进一步发展,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出现了由近代到现代的整体性转型。

以20世纪初英国哲学家罗素和摩尔对黑格尔主义的驳斥为起点,分析哲学逐渐成为一种显学。然而,分析哲学却是一种包含了不同倾向的哲学思潮。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提出的逻辑原子主义、维也纳学派提出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在美国形成的逻辑实用主义等属逻辑分析学派;摩尔开创了日常语言分析学派,而后期维特根斯坦及牛津和剑桥学派发展了其观点。两大派的共同特征是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名取消传统哲学对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研究,将哲学的对象归结为对逻辑语言或日常语言的分析,一切哲学问题都被归结为语言问题。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有人把西方近代哲学到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型称之为“语言的转向”。

现象学运动始于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现象学方法。后者撇开传统哲学关于主客、心物的二元对立,由意识的意向性直接达到事物本身。意向性肯定意识活动必指向其对象,并不肯定意识的独立存在。它为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梅洛·庞蒂、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接受和发挥,由此形成影响广泛的现象学思潮。存在主义哲学家比胡塞尔更明确地要求突破以主客、心物等对立为特征的认识论模式,转向揭示存在物“存在”的意义。由于他们大都从揭示个人非理性活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物“存在”的意义,他们的理论因此具有浓重的人本主义的色彩。

这一时期还存在其他许多哲学派别,值得一提的是弗洛伊德主义和实用主义。前者通过心理学研究揭示了非理性世界的存在及其意义,后者明确地把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当作哲学研究的主题。

20世纪下半期,西方哲学进入对近代哲学进一步作批判反思的时期。这时流行的许多哲学流派大都以批判反思以前的现代哲学为起点进而批判反思近代哲学。后分析哲学、新实用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等有广泛影响的流派大致都是这样。这种批判反思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在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等名义下把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的批判引向极端,以致全盘否定了哲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意义。另一种是企图以重新解释现代性(包含了近代在内的广义的现代)的名义来分别重新认识近现代哲学各个方面的合理性。前一种倾向在20世纪60—80年代往往以所谓后现代主义的名义出现,后一种倾向表现为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哲学家如哈贝马斯对后现代主义的驳斥。

近些年来西方哲学发展中值得注意的倾向之一是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由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单否定转向与之对话与融合。具有各种西方哲学流派背景的“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大影响。

总之,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化,走的是一条充满曲折的发展道路。从主要趋势说,它们是在超越近代哲学思维方式而迈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但各种西方哲学流派又都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经常因此陷入各种矛盾、困境甚至危机之中。就某些个别和具体的流派说,它们在前进之中往往又有停滞甚至某种程度的倒退。因此,我们对其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盲目跟随,人云亦云。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大体相适应。后者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方面,它固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由此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不断陷入危机和困境;另一方面,为了能继续生存甚至局部的发展,它必须在各方面致力于自我调节。作为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也具有类似特征。现实中,它一方面始终处于矛盾和困境之中,另一方面又通过不断批判反思力图走向更为完善的现代哲学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从拒斥“形而上学”转向重建“形而上学”。

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和拒斥,曾经是划分近、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有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和哲学派别甚至把拒斥一切“形而上学”当作其哲学的出发点。必须承认,这种拒斥对于摆脱传统哲学的思辨性和独断性,促进哲学和科学领域内的思想解放的确起过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和哲学派别相继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困境,他们越来越发现如果继续简单拒斥“形而上学”,他们的理论以及社会道德规范就会失去必要的支撑点,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将被完全否定。这不仅对人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害,就是对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极为不利。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许多西方哲学家提出要重建“形而上学”。

实际上,除了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早已提出过要重建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的新“形而上学”外,一些有科学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对此也有所省悟。最近几十年来,这种重建“形而上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新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流派更是明确提出要重建一种“形而上学”来作为其哲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从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

在一定意义上,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是由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都把转向现实生活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或归宿。胡塞尔提出哲学回到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强调“在世的在”的意义,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杜威强调经验就是生活,其用意之一就是为了使哲学转向现实生活。

然而,西方现代各派哲学之转向现实生活走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他们大都以批判近代哲学脱离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但自己又以另外的方式走上了类似的道路。如在科学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分析哲学,在其后期越来越使语言分析抽象化和思辨化,以至成了仅仅为少数哲学教授们关注的学院派哲学。而以关注所谓人的现实生活为己任的存在主义,最后却因使人抽象化而脱离了现实的人,同样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困境。

有鉴于此,近年来,西方哲学界重新响起了转向现实生活的呼声。除了一般的哲学研究越来越转向现实问题外,过去被忽视甚至被否定的应用哲学也越来越引起哲学家的注意,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道德哲学、经济哲学、技术哲学等等涉及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的哲学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各派哲学在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等传统哲学问题的研究中也越来越注重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即使是那些研究较为抽象的所谓“元”问题的哲学家也同样在考虑如何尽可能避免与现实距离过远。从目前看来,究竟怎样使哲学面向生活?西方哲学家们也还是众说纷纭,但把面向现实生活当作哲学研究的方向,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哲学家的认同。

第三,由两极对立转向对话和沟通。

长期以来,人本主义思潮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对立,在西方哲学界被相当普遍地认可。但是,这两种哲学思潮在体现西方现代哲学发展的总体方向上有着共同点,这突出地表现在它们都以各自不同方式超越了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型。正因为如此,无论在欧陆还是在英美,都有一些哲学家努力将它们结合起来并试图超越它们之间的对立。例如,法国哲学家利科就不仅企图将解释学、现象学和精神分析学融汇在一起,而且特别重视研究和借鉴分析哲学的成果。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的所谓“后哲学文化”,更是超越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对立的一个突出例证。尽管罗蒂对哲学的虚无主义态度即使在西方哲学家中也遭到非议,但他关于超越两种主要哲学思潮对立的主张,却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趋势。无论如何,现代西方哲学要从整体上超越和扬弃传统哲学方式,使哲学更能适应和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超越和扬弃这两种思潮的对立。

当代西方哲学的对立不只是存在于两大思潮之间,也存在于各个思潮内部以及各个派别内部不同哲学家之间。最近几十年来,这种对立和冲突的状况在某些情况下虽仍有加剧的表现,但毕竟也出现了一些促使人们融汇和超越这种对立和冲突的形势。例如,过去被认为是势不两立的不同的宗教哲学之间也开始变得相互宽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形态都有原则性区别,彼此处于对立地位。然而现在二者之间也开始出现了相互对话的形势。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在重新研究、认识和评价现代西方哲学,并试图从中吸取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用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家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着手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尽管他们远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上和基本哲学观点上与马克思主义者依旧有着原则的对立,但一些人包括海德格尔、萨特、德里达、哈贝马斯等当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了根本性的变更,而且承认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已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有的人甚至由此认为马克思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家。

综观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可以预见,在纷纭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现代西方哲学还会发生许多新的变化,这将会给我们提出大量值得深入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密切关注并认真研究西方哲学思潮在当代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注意防止西方哲学思潮的强大冲击可能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即使对那些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发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赞词,也应当作具体分析。总之,我们应当坚持实践标准,对现代西方哲学家的各种新思想、新观点,有分析、有鉴别地予以梳理和介绍,以此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