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相声行业,为什么有人爱收徒,有人不想收徒,有人不能收徒

关于马志明提倡的相声应该论老师学生,而非师父徒弟,其实也是很实在的话。在这样的一个新的时代,相声传统确实需要讲,但师父徒弟这种传承已经出现异化。

旧社会讲收徒有其必要性

拜师收徒这种方式,在旧社会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还立有很多规矩。这从很多相声艺谚中就能看出来,比如“投师如投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徒弟徒弟,三年奴隶”、“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对于这种现象,生性低调的马志明也不以为然。马志明是现在为数不多辈分最高的相声演员之一,由于辈分太大他不方便收徒弟,另外最主要的是他这个人爱清静,不想因为收徒拜师的事情影响自己过日子。因此,辈分那么大能耐那么大的少马爷,到现在也没有正式开门收徒,只有一个黄族民,算是他的学生。

新时代期待新师徒关系

相声名家杨议也不主张拜师,他认为相声行业拜师总是容易拜出矛盾,引发各种争议,索性还不如不拜师好,你觉得谁能耐大投脾气就跟谁学,不算师徒,就算老师和学生。这样既可以行学相声之实,又抛开了一些困扰。

相声从讲究拜师到不讲究拜师,而后又发展到如今的拜师风潮,其实已经产生异化现象。最典型的要数侯耀华,他本来极少说相声,却也收了那么多徒弟,其中有的根本就不是相声行业的人,因此也闹出不少笑话。相声发展到现在,是需要确立一种新型的求教和学习关系了。

㈡ 曲艺界收徒拜师传统仪式流程

说拜师,得先说祖师爷,这是民间行业立身的根本。作为现代曲种的相声,其历史不过一百余年,形成于晚清时期,而相声艺人所供奉的祖师爷东方朔却是汉武帝时的大臣。至今,当人们称赞相声演员技艺精湛时,还都喜欢用“曼倩遗风”四个字(东方朔字曼倩)。对于现代相声的创始人这个问题,艺人们普遍认为有两个人对相声的形成起了直接促进作用,他们是张三禄(生卒年无考)和朱绍文(1829-1904)。张三禄本来是八角鼓演员,后来说相声。据倪锺之的推断,他改行的时间可能是同治初年或略早一些。关于张三禄的其他情况,云游客(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当其上明地时,学说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欲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儿,自称其艺为相声。”
朱绍文原是京剧丑角,曾经改作“什不闲”前脸,表演诙谐,善于抓哏逗笑,后来也改行街头说笑话,艺名“穷不怕”,并开始招收徒弟。张次溪在《天桥一览》中说他:“虽卖单春,而所唱多说者,全是别开生面……拆笔画、或释字义、或引古人、或引时事,结果必是一个硬包袱儿,令人拍案叫绝。”
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资料,所以,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朱绍文是张三禄的弟子,在艺人的传说中,多数只是承认张略早于朱,但并无师承关系之说。朱绍文因为开业授徒而成为第一代相声艺人,他的徒弟有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四人。与此同时,一些满清没落贵族子弟沈春和、阿彦涛也说起相声,朱绍文和他们以师兄弟相称。这样就形成了相声师承谱系的源头的朱、阿、沈三大派。随后,相声队伍不断扩大,相声也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相声艺人拜师的传统程序
相声艺人拜师的传统程序拜师仪式,相声行话又叫“摆知”。相声艺人,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群体,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行业发展,维护从业人员利益的习俗惯制。其中,严密复杂的拜师仪式是相声传承的核心,联结着全体的职业相声艺人。师承关系如此被重视是源于旧社会艺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作为“下九流”的行业,相声与其他民间表演形式一样被人轻贱,相声艺人的地位也非常低,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常是“撂地”演出,生活朝不保夕。这样恶劣的条件必然促使从业人员自觉产生维护本行业的心理倾
向,既要竞争,提高技艺 ;又要生存,填饱肚子。这必然就产生了对没有门户的演员的排挤,对行内人的照顾。想要学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的是不被同行的承认,即使家族内有人说相声,是行内人,也必须另行拜师,成为不变的规矩,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相声艺人拜师举行仪式要有引师、保师和代师,引师就是介绍入师门的人,保师是师徒双方的保证人,代师是代替师父授业的,通常都是师父一辈的艺人。保师也可以由外人来担任。传统的拜师后学艺时间称为“三年零一节”,业满出师。到时候,还要举行谢师仪式。另外,举行拜师仪式按规矩必须请说评书的、唱单弦的、变戏法的艺人参加,据说因为相声这行业在初创时期,在艺术上借用了这三个行业的很多东西。相声艺人每一代还设立门长的大师兄主要管理相声门内部的事务,有一定的权威性。拜师又分为叩门、授业和代拉子三种形式。

新旧拜师仪式比较
关于拜师仪式的详情历史上的记述并不多。在这里,笔者选取传统的马三立拜师仪式和现代的李伯祥收徒及众弟子谢师仪式作为比较对象,两个拜师仪式年代相隔久远相差近八十年,对比十分强烈,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详细比较见列表 :
通过对列表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旧仪式有同有异,对比非常明显。清晰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相声艺人的生活情况和相声艺术的生存状况。从整体来看,作为门规的拜师仪式基本程序没有变化,只是根据时代需要发生一些变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仪式选择的地点一般是在饭店和多有曲艺表演的场所,因为这些地方为艺人所熟识。作为仪式当然要有司仪,旧时的司仪由保师担任(不知是否普遍),新仪式有专门的主持人,但也是业内人士。第二,介绍参加仪式的宾客一般由主持人负责,按照来宾的身份、行业、长幼等规矩逐一介绍。新仪式中的来宾身份更加多元,不再是以往的只有曲艺圈内的人参加,因为曲艺从撂地的草根表演成为舞台艺术,艺人也成为艺术家,进入了娱乐圈,所以有许多影视界的明星也到场祝贺。同时,这种行内仪式也突破了以往的封闭而面向媒体开放,新时期的拜师仪式更像是一次“大聚会”。适当的宣传也是对现在相声不景气的一种回应。同时,主办方由以往的相声界内部组织变为各地方的曲艺家协会,并且有了承办方,使拜师仪式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建国后曲艺家协会的成立使得艺人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能够更专心地提高艺术水平。第三,仪式一开始的焚香拜祖师的习俗发生了最明显的变化,或许是门长赵心敏的去世,在李伯祥收徒仪式上,这个环节换成了照片揭幕仪式,由常宝霆和张永熙两位老艺人为李洁尘和赵佩茹的照片揭幕,李洁尘是李伯祥的父亲,赵佩茹是李伯祥的师父,这里的独具匠心很有深意,目的是让弟子传承相声艺术的同时也要继承老艺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赵佩茹早年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光荣负伤,他的搭档、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则不幸牺牲。从祭拜祖师到怀念师父和父亲,相声拜师仪式经过七十多年的变迁显示出新时代的新风俗。
第四,保留了引师、保师、代师。这是相声行业特有的现象,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同时传统礼仪中的拜师行大礼也有保留,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师重道。在新仪式中增加了献花和互赠礼物,体现人文关怀和改善旧时师徒关系的新理念。
第五,师父训话作为传统,体现师道尊严。在新仪式中增加了徒弟的代表讲话,师徒地位等级的融和化。在传统仪式上,弟子是没有发言的机会的,而是顶着“小贴”聆听师父的训导,首先感受到艺术承传者的使命感,是一种过渡礼仪所必有的庄重。在马三立的拜师仪式上门长玉德隆是严厉的训话,而现代李伯祥收徒仪式上弟子的发言表态体现了新社会新的师徒关系,不再是以往的等级森严。

相声行业拜师习俗传承的一百多年,是中国社会变迁最剧烈的百年,随着时代的进步,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根结底,师承是作艺的资格,艺术是生存的资本,而繁复的拜师程序正是作艺艰辛的开始与缩影。
相声界拜师的过程
拜师仪式举行的时间、地点,一般都是由师父定的。时间要么与师父的生日重合,要么就是另外的喜庆吉利的日子,地点一般都在饭庄,当然也有在家里的。如果是在饭庄,仪式一般在上午八、九点开始,中午一、二点结束。如果是在家里,一般就在晚上进行了。很明显,前者的声势要相对大得多。究竟怎么办,要根据师徒双方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并无完全确定模式。以前在举行拜师仪式时,师父或者师母要将本行当的道具赐给徒弟一套,如说书艺人用的醒木、手巾、扇子,说相声用的装白沙子的布袋。当然,有的是徒弟自己就准备好了的,也有的说是道具是徒弟出师时由师父赐予。
解放后50年尚有如此琐细、完整的仪式,我们可以推想清末民初拜师仪式的大体情况。拜师仪式中,听家门大义,读拜师帖,听引保代诸师的训示和庄重的焚香叩首都是对徒弟一个不断重构和再塑造的过程。正如刘树江所说,以往的拜师仪式要比这严肃复杂的多,这尤其体现在拜师帖的内容上。
拜师帖又称门生帖、写字或字据,常见格式如下:
“师道大矣哉,入门授业投一技所能,乃系温饱养家之策,历代相传,礼节隆重。今有XXX(师赐艺名XXX)情愿拜于XXX门下,受业学演XX。X年期满,谢师效力X年。课艺期间,收入归师,吃穿由师供给。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子,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训诲,没齿难忘。情出本心,绝无反悔。空口无凭,谨据此字,以昭郑重。”下面是艺徒签字画押,引保代师签字画押。X年X月X日立。有的还写有“死路生理,天灾人祸,车轧马踏,投河觅井,悬梁自尽,各听天命,与师无涉。中途辍学,赔偿X年膳费”。现在还能看到的1949年6月佟大方的拜师帖就是活的证据。
可见,拜师字据一般都说明了拜师学艺的正当性,规定了授业内容、学艺期限、收入分配方法及应负担的责任,承认了师父的绝对权威。同时,也隐示了师徒之间既如父子、又如主仆的复杂关系。而含有“投河觅井、悬梁上吊,各听天命,与师无涉”之类字句的拜师字据更近似于被卖身到妓院作妓女的卖身契。有了这样的字据,究竟是因何原因,徒弟觅死,与师无涉,师父可置身事外。而对把自己幼子/女送去学艺的父母来说,究竟孩子将来如何,只有听天由命了。对于尚是幼童的徒弟来说,或许他已知晓学艺的辛酸,但多数是把希望寄予在将来有一天,能像师父那样挣钱就行了。另外按关学曾的回忆,在正式拜师仪式举行之前,要把字据先写好,在“写字”时,引保代师都得在场,当徒弟的要先给这些师父一一磕头。
字据是徒弟和师父关系的重要凭证,所以师父把字据看得非常重。如果徒弟要回字据或者师父将字据归还徒弟,就意味着师徒关系的终结。在街头艺人这个另类社会中,字据就好像是主体社会具有法律意义的合同,有明显的约束力,而且在街头艺人中,字据具有多重的文化内涵。因为每一位艺人自己的字据规定了每一位艺人的辈份乃至于名字,字据既是自己身份的标志象征,又表明了与其他艺人的关系和自己在一个行当中所处的位置,所以字据的习惯性约束力无疑强化了街头艺人之间的整合与链条关系。字据既是街头艺人自我强化与认同的手段,同时也成为这种认同与强化的标志。
如果师父这个人本身比较好,或者徒弟与师父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那么拜师仪式与字据要相对平和的多。比如“三蘑菇”常宝霆(相声艺人常连安的三儿子)拜郭荣起为师时,同时还有杜三宝也拜郭荣起为师,因为郭荣起的妻子就是三蘑菇的姨(应为姑,疑原文有误)——相声艺人常连安的老妹妹,再加之杜三宝的父母(父亲杜茂田是弦师,母亲筱月楼是二三十年代有名的说唱艺人)与郭荣起的关系特别亲近,是多年的老关系,所以这次拜师仪式是在相当轻松的气氛下进行的。另外,也有师父向徒弟的父母许诺的情况,比如说保证徒弟将来能学到什么程度,将来每天可以挣回多少钱来。关学曾拜常德山为师时,常德山就向关的父母许诺保证这孩子将来每天能拿回一个大洋来。如果徒弟家特别的贫穷,或本身就是孤儿,再加上年龄、亲属关系等方面的原因,拜师的仪式会出现许多变通方式。
拜师仪式: 主礼人宣布开始
1.向各行业的祖师行礼
2.徒弟向师傅行礼
3.家长代表宣读拜师帖
4.师徒双方互表拜师心意
5.徒弟斟茶拜师
6.师父宣读收徒帖
7.师傅给徒弟一件信物

㈢ 哪些相声演员因辈分太高而无法收徒

哪些相声演员因辈分太高而无法收徒?


在如今的相声界因为辈分太高不能随意收徒的还有很多,比如少马爷马志明,那可是侯宝林大师同一辈分的人,现在一旦收徒,徒弟立刻就是郭德纲的师叔。

不过,拜师收徒本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而且成名与否,看的还是实力,而不是辈分。

㈣ 想成为一名女相声演员,到哪里去拜师

女相声,演员不太好,拜师吧!你可以看一看什么欢乐喜剧人啊,之类的在他们的微博下面留留言,看看有没有谁能帮你搭一下关系?

㈤ 相声演员收徒的规矩都有哪些如今和过去有何不同

相声拜师的仪式叫摆知,也有叫摆枝的。但摆知并不是相声专属的规矩,严格说评书跟梨园行更讲究摆知,原因是解放前这些行当的地位远高于相声,所以在门规戒律方面也更严格。相声从传说中的张三禄开始,朱绍文建立门户并代拉了阿彦涛沈春和两个师弟,所有规矩都是这三人在开枝散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

比如相声一开始是单口,后来师父为了打钱方面,躲在人群中给徒弟当托儿,负责题词或者喊好,后来干脆直接上台去一起演,从此才有了对口。至于摆知这种仪式,是相声已经成行市以后的事情,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摆知,因为全套的摆知仪式非常繁琐,花销也不是一个普通相声演员能出得起的。说实话真是家境出身好的,谁去说相声呢。

可以说没有侯大师的努力,如今的相声艺人还比不过二人转演员,只能在小剧场苦苦挣扎。而马季姜昆这一支新相声演员,都是没有摆知的。马季先生极其厌恶江湖习气,跟学生之间都是平等相处,大家一起为相声崛起而努力。马东对姜昆也一直称呼叔叔,马季去世后才改口叫师哥的。

㈥ 你知道有哪些相声演员因为辈分太高而无法收徒吗

相声是中国比较特殊的一种艺术形式。 和京剧黄梅戏差不多,相声其实是只有中国才特有的一种文化。而且相声这种比较特殊的艺术,还特别讲究师傅带徒弟。基本上进了这个行业的人都有自己的辈分。并且得严格按照这个辈分一辈一辈地往下传。在以前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是现在我们有一位相声大师郭德纲。他是一个敢于突破传统的人,在他这一辈打破了这传了好多年的规矩。在他出现在相声界之前,相声这一个行业,对于传承这件事情特别讲究。同辈人基本上都是一个师门里面的师兄弟。所以师傅一般会给徒弟们赐一个名字,徒弟们的名字中间的字应该都是一样的。





相声这个东西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也是只有中国才有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只有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才能最后被我们听到。相声行业的从业者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这种传承。最开始的精髓,一如既往的传承。而且每有新人进入这个行业,他们也会带进去新鲜血液。只有这样这个行业才能够永远都欣欣向荣。带给观众们无限的快乐。

在相声界中,“辈分最高”的相声演员是什么辈分!

㈦ 有哪些相声演员因辈分太高而无法收徒

相声界就是这么多的规规矩矩、条条框框,说个相声要拜师,拜师就拜师了,还有各种辈分。搞的辈分低的没资历收,辈分太高又影响收徒。

确实,对于这样的圈子,他们有些人对相声辈分比作品还要注重。自然,这也是有一定面子上的意思吧,比如你比我年轻,我却要叫你一声“师叔”,不是因为才艺,只是因为莫名辈分,这样显然不太妥。对于相声界中,因为辈分太高而不敢收徒者,似乎并不在少数。

如今,杨仪也没有再拜师,杨少华也没有再收徒,但在相声圈倒也是一对很不错的相声演员啊!这就是相声圈里辈分的琐事,有人为了这一师承,一辈子都想着拜师,有人却因为辈分太高而无法收徒!

㈧ 在相声界当中,哪位相声演员收的徒弟最多一个师父能教多少徒弟

相声界的徒弟有两种,一种是师父亲自教出来,出师后以师门之名走江湖赚钱的徒弟,另一种叫“儿徒”。

因此,即使郭德纲后面收了几百个徒弟,那也是雇佣关系,与师徒传授没有任何关系。就算是收了几百个徒弟,也不算相声界收徒弟最多的,目前相声界收徒弟的第一人,是自称联合国相声大师丁广泉先生。

他老人家有一百三十多个徒弟,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都有。而这些徒弟(其实说是学生比较好,老外不懂师徒制度),虽然是在老丁的课堂上教的,虽然是开班的方式,但也是师父亲自教的,比拜门师的徒弟还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