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祥符调的介绍

祥符调,是发源于河南开封的一个豫剧流派,得名于祥符县,祥符调乃豫剧之母,为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作为豫剧的主流,祥符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的风格。祥符调是中国戏剧艺术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星,是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⑵ 《三上轿》这首豫剧的故事情节

《三上轿》的故事情节:

明万历中期,首相张居正之子张秉仁见同窗李通妻崔氏貌美,心怀不良,邀李赴宴,将其毒死。李父鸣官,知府黄成玉畏张之势,断崔氏为张妾。崔氏先索压轿银三千两以养公婆。

再约事三件,一请知府为媒,二要新人房中免去灯火,三要张秉仁披麻载孝为李送葬。张皆从之。将上轿,不忍离公婆,幼子,上而复下者凡三,最后决别而去。夜入洞房刺杀张秉仁遂自刎身亡。

(2)豫剧祥符调老艺人扩展阅读:

《三上轿》这出戏原是豫剧祥符调的骨子老戏,30年代陈素真从老艺人刘荣鑫那里学来以后,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加以革新改造,编创新腔。

在开封又把它唱成一时家家崔氏女,户户羞答答的局面,成为陈门声腔艺术中的代表剧目。40年代初,崔兰田得陈大师的真传。

在祥符调的基础上融进豫西调的旋律,也使此剧成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同样唱红了西安、兰州、宝鸡、洛阳等地。从此,《三上轿》花开两家,分别为陈、崔两大艺术流派的代表剧目。

⑶ 豫剧一共有几大流派,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呢

豫剧主要流派有两种,一种是豫东调,另一种是豫西调。豫东调和山东梆子是临近的兄弟剧种,受山东梆子的影响,豫东调的男声十分高亢激进,女声活泼跳荡,所以擅长变现喜剧的风格的剧目,豫东调也称为“东路梆子”,“下路调”,他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豫剧地域流派,因为临近山东南部地区,又与山东梆子相像,咬字比较重,旋律高,有“高调梆”的称号。而豫西调因为遗留了部分秦腔的韵味,所以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意蕴舒缓,又称为“西府调”,十分优美悦耳,吐字清楚,字字入耳,擅长表现悲剧分格的剧目。

豫剧的六大名旦有:陈素珍,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军。他们的表演激昂奔放,明快清新,刚健明亮。

唐玉成,唐喜成,赵义庭,李斯忠,牛得草,吴新平。刘忠河,吴碧波,王素君,关灵奉,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黄爱菊,柳兰芳,宋桂玲等都是有名的豫剧表演者。

在1993年评选出“93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有12名入围。张宝英,汪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小凤、章兰等。这些名角各有各的特色,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现在各自桃李满天下。

⑷ 豫剧有哪些代表人物

祥符调
正在加载安金凤-饰演-白莲花
祥符调发源于开封,是豫剧的母调。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
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祥符调唱词通俗易懂,多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流传小生多用二本嗓,须生用本嗓、二本嗓等,旦角多用小嗓,丑角多用本嗓二本嗓,净多用疙瘩腔,风格清新典雅、悠扬婉转。代表人物中,旦有陈素真、马双枝、李景萼、阎立品、桑振君、张岫云、宋桂玲、王秀兰、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张水英;生有唐喜成。丑有牛得草、高兴旺等。
豫西调
豫西调(西府调),发源于洛阳。 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大本嗓,本嗓后挫下压;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中,旦有常香玉、崔兰田、毛兰花、苏兰芳、汤兰香等;生有贾宝须、王二顺、王遂朝等。
豫东调
正在加载常香玉-饰演-花木兰
豫东调发源于商丘。慷慨激昂,粗犷豪迈。咬字较重,弦高。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等
特点,大小嗓结合,本嗓小嗓混杂使用,男声粗犷豪迈,多以二本嗓、本嗓多交替使用。代表人物中,生有唐玉成、杨启超、刘新民、刘忠河、索文化、洪先礼、谢庆军等;旦有马金凤、花桂荣、王润枝、司凤英、黄儒秀、陈玉英、张秀兰、黄爱菊、张卫华、董芙蓉等;净有李斯忠、吴心平等。
沙河调
沙河调(本地梆)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中,生有顾喜轩、刘法印、曹彦章、张三旺等;旦有刘玉梅、安金凤、徐梅兰等。

⑸ 豫剧四大声腔都有哪些

祥符调、豫西调、豫东调、沙河调。

1、祥符调

祥符调,是发源于河南开封的一个豫剧流派,得名于祥符县,祥符调乃豫剧之母,为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

作为豫剧的主流,祥符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的风格。祥符调是中国戏剧艺术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星,是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2、豫西调

豫西调,是豫剧的一个流派,也称西府调。早年多在豫西山区以及洛阳一带演出,百姓称之为“靠山吼”,艺人们相传,豫西调是由清乾隆年间朱仙镇蒋门的一支流传下来的。

在清光绪年间之前,豫西调和祥符调在板路、唱腔上基本相同,直到光绪末年才改唱“下五音”,和豫东的“上五音”唱法有了明显区别。

自此,艺人们为了区别,把开封等地的上五音唱法称之为“豫东调”,洛阳一带的下五音唱法称之为“豫西调”、“西府调”。

3、豫东调

豫东调,系以商丘为中心的一个豫剧支派,同山东梆子(高调梆子)的关系极为密切。传统剧目基本相同,唱法多由大本腔(真嗓)改以二本腔(假嗓)为主。又称“下路调”或“东路调”。

4、沙河调

沙河调的流传区域地处平原,水肥土沃,解放前多富足人家,因此演出团体教多,演出也比较经常,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成就了一大批名家,三、四十年代,沙河调是可以和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相提并论的豫剧地域流派之一。

五十年代左右,因为沙河调青黄不接,而且大多地处三不管地带,很少有人参加第一届戏曲汇演,这就让他们失去了直接进入国营剧团的机会。这是沙河调后来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5)豫剧祥符调老艺人扩展阅读: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

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在豫剧繁盛时期,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不仅有汉族,还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高山族、犹太人等少数族裔。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

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

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

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豫剧

⑹ 豫剧祥符调,豫东,豫西调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开封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祥符调
祥符调发源于开封,是豫剧的母调。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祥符调唱词通俗易懂,多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流传小生多用假嗓,老生用真嗓、假嗓等,旦角多用假嗓,丑角多用真嗓和假嗓,净多用疙瘩腔,风格清新典雅、悠扬婉转。代表人物中,旦行有陈素真、马双枝、李景萼、阎立品、桑振君、张岫云、宋桂玲、王秀兰、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张水英等;老生有唐喜成;丑行有牛得草、高兴旺等。
豫西调
豫西调(西府调),发源于洛阳。 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真嗓,真嗓后挫下压;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中,旦行有常香玉、崔兰田、毛兰花、苏兰芳、汤兰香等;老生有三张一周、贾宝须、王遂朝等;武生有王二顺等。
豫东调
豫东调发源于商丘。慷慨激昂,粗犷豪迈。咬字较重,弦高。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等。特点,真假嗓结合使用,男声粗犷豪迈,多以假嗓、真嗓多交替使用。代表人物中,老生有唐玉成、杨启超、刘新民、刘忠河、索文化、洪先礼、谢庆军等;小生有赵义庭、黄儒秀等;武生有李国范等;旦行有马金凤、花桂荣、王润枝、司凤英、陈玉英、张秀兰、黄爱菊、张卫华、董芙蓉等;净行(花脸)有李斯忠、吴心平等。
沙河调
沙河调(本地梆)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中,老生(红脸)有顾锡轩等;小生有刘法印、张三旺等;武生有曹彦章等;旦行有刘玉梅、安金凤、徐梅兰等。
来源:网络

⑺ 予剧祥符调创史人是谁

纠正一下,是豫剧祥符调,创始人是蒋扎子。
祥符调,是发源于河南开封的一个豫剧流派,得名于祥符县,祥符调乃豫剧之母,为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作为豫剧的主流,祥符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的风格。祥符调是中国戏剧艺术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星,是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乾隆年间,住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北门附近的著名梆子戏艺人蒋扎子,开科授徒。数十年间,蒋门班培训了大量的梆子戏演员。道光年间,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口,朱仙镇周围尽成汪洋,蒋门班无法维持下去,便向四方流落、发展。艺人相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流入漯河、周口、许昌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传到濮阳一带的叫大高调;传到洛阳、密县附近的,和当地唱腔融合,形成了豫西调。旧时,就连安徽和苏北的一些梆子艺人,也自称是蒋门的传人。后来,全河南省的梨园行共同筹资,在蒋门班旧址上,建起一座雄伟堂皇的“明皇宫”,俗称“老郎庙”、“庄王庙”,成为河南省戏剧艺人朝拜的圣殿,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三庄王爷诞辰,全省梨园的名角都要齐聚在这里,举行仪式敬神散福,并进行会演,切磋技艺,交流情感。现存在开封市博物馆的《重修明皇宫记》碑,记述了七十多个戏班和大量艺人捐钱修庙的盛况。

⑻ 豫剧唐派是啥调祥符调还是沙河调

豫剧唐派是沙河调。
说起豫剧唐派,主要是指创始人唐喜成。其实唐喜成之前还有位唐玉成,唐玉成属于祥符调。
唐喜成(1924—1993年)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因此要谈他对“唐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先谈其师对“开山”的贡献,才能脉络分明地解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大道。因为唐喜成是“唐派”声腔艺术的创始者,属于促成豫剧生行振兴、繁盛的“根蘖文化”之列,故研究河南梆子音乐史、声腔史者必须面对。

唐喜成原来是唱坤角的,青春期(13岁)倒嗓子,就喊出了一个漂亮的“二道嗓”,也称“假嗓”。当时演员唱戏多数是为了糊口,没有了嗓子就没有了饭吃。唐喜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吊嗓子,不知不觉就练成了高亢、亮丽、宽厚,充满阳刚之气的须生假嗓。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南阳关》、《三哭殿》、《洛阳令》、《十五贯》、《辕门斩子》、《血溅乌纱》等几部。
唐喜成最得力的大弟子贾廷聚,并公认其为当今“唐派”声腔师扉的掌门人。除贾廷聚外,还曾相继收下了杨志礼、张富成、叶华、颜永江、孙培龙、周建谊、索景池、任家坡、赵怀信、郭来喜、袁国营、王东保、张保国、韩秀峰、李安祥、王兆林等20多位唐派传人,此外还有李秀花、李素琴、尚艳红、陈霞4位女弟子。而90年代初至今,投向贾廷聚、杨志礼等的“唐派”再传弟子已近150人,仅廷聚老师正式收录的弟子以郭成志为代表,等119人。可以说是唐派艺术发展的巅峰。

⑼ 河南豫剧前三十名演员有哪些

根据中国著名豫剧演员排行榜排名分别是:

张宝英,汪俊丽,吴心平,崔兰田,魏云,牛淑贤,菅爱梅,阎立品, 陈素真,李金枝,吴碧波 ,李喜华,张梅贞,陈淑敏,虎美玲,刘雯卉,郭英丽,王素君,王红丽,关灵凤,常香玉,赵晓梅,汪荃珍,马金凤,马双枝,白文芝,朱巧云,赵玉英 ,原淑静 ,张美莲 。

河南豫剧的30名著名演员各个实力相当,在业内名声十分大,其中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六人,被称为豫剧六大名旦。建国后,现代戏创作又出现了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

(9)豫剧祥符调老艺人扩展阅读:

豫剧也可分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四大派,按影响最大的条件分为西府调和祥符调这两个大流派,或称作豫西调和豫东调两个派,另外,也有把反调、平调、怀调、宛梆视为豫剧的分支,当作豫剧流派的。

历史上豫剧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诸调,以祥符调为基本源头,按地域风格、唱腔不同划分。目前所谓豫剧的派别一般指目前以个人风格划分的各个流派,著名的有六大名旦:陈素真陈派、常香玉常派、崔兰田崔派、阎立品阎派、马金凤马派、桑振君桑派。

其中陈派、闫派、桑派原来多宗祥符调,马派偏豫东调,崔派以豫西调著称;常香玉原唱豫西调,后渐渐融合东西派别于一身,形成鲜明风格。此外还有很多流派如唱生角的唐喜成先生的唐派,豫东黑头李斯忠,丑角牛得草的牛排等等。豫东红脸很有名的如刘忠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