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炎扮演者
Ⅰ 赣剧的历史沿革
起源
赣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宋、元以后,南戏开始流传于我国东南诸省。赣东北地区的饶州、广信两府,曾归江浙行省管辖,明代洪武初年划入江西省。由于交通方便和贸易往来,南戏随之传入广信府的弋阳县。当时,在弋阳县落脚的南戏,是专演《目连救母》戏文的。这种戏文,因为受到当地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江西特点的南戏,被人称为“弋阳腔”,与江浙地区的其他南戏声腔,并驾齐驱。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祝允明《猥谈》在对南戏声腔的评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阳腔,作为赣剧的主要声腔,弋阳腔是最为古老的。
弋阳腔的发展
这种弋阳腔在形成以后,在剧目上除原有的《目连戏》以外,主要是以扮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封神传》、《三国传》、《征东传》、《征西传》、《水浒传》、《岳飞传》、《东游传》、《南游传》、《西游传》、《北游传》和《铁树传》(许真君故事)等十二种。和《目连戏》一样,每种都分作七天演完。这种连台本戏的出现,为弋阳腔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南戏其他声腔的发展。明代的弋阳腔还从南戏和传奇中移植了一些剧目,如《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三元记》、《鹦鹉记》、《白蛇记》、《十义记》、《洛阳桥记》、《清风亭》、《乌盆记》和《摇钱树》等。这批传奇戏的增加,使弋阳腔的演出内容更加丰富,进而又把弋阳腔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赣剧流行的地区,在明代主要是唱弋阳腔。清初以后,保留在这里的弋阳腔,因为战争的破坏而受到严重的摧残,原来上演的连台本戏大都失传,流行地区只剩下玉山、弋阳、贵溪、万年和鄱阳等地。这时在民间流传的弋阳腔,被大多数人称之为“高腔”,其中活跃在弋阳、万年的高腔班,还留下十八本高腔戏,以维持它的正常演出活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使很多弋阳腔戏班,根本不能独立存在了。由于乱弹诸腔的兴起,在赣东北地区的戏班,有些便开始转唱高腔以外的其他声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使赣剧最终变成了个综合高、昆、乱三腔的剧种。
这种弋阳腔是继承南北曲的传统,并结合地方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其基本原因,就是用弋阳的方言土语来唱南戏的曲调,这才形成具有江西特点的新腔。这种新腔,在目连戏的阶段还带有浓厚的宗教音乐色彩。以后,通过连台本戏和传奇戏的演出,才使它摆脱了宗教音乐的影响,变成南戏中流传甚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声腔。在音乐体制上,赣剧弋阳腔的唱腔由各种不同的曲牌组成,从如今保留的曲牌来看,主要是唱南曲,也有属于北曲的曲牌。根据音乐乐唱腔的特点,这种声腔又可分为[驻云飞]、[江儿水]、[香罗带]、[新水令]等类。长期以来,这种弋阳腔一直是干唱和带有人声帮腔的形式,由于是用假嗓子翻高八度的帮腔,故对本嗓帮腔的声调而言,便自称为“高腔”。
赣剧从明代弋阳腔开始,到清代的乱弹诸腔以及昆腔的吸收,使它变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声腔的剧种。
寻根探源
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弋阳腔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弋阳腔诞生在江西弋阳。弋阳腔一诞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弥漫于中国的戏曲舞台,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演奏出了中国戏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创造了中国戏曲的新形式,揭开了中国戏曲史的新篇章。弋阳腔自由的表演风格和高亢的旋律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凝结成的。自南宋以来,经元入明,弋阳及其附近地区几乎战乱未已、灾荒不断。洪武二十四年,弋阳户数,19,718户,人口51,653人。至清顺治六年,弋阳县人口仅有11,801人,人口锐减五分之四。是严重的生存危机把弋阳腔锻造成了“高腔”。弋阳腔是弋阳人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弋阳人“刻厉自奋,矜谨节义,”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阳腔熔铸了弋阳人的性格。通过对戏曲的审美活动,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明代弋阳人口急剧减少,“固有户存而人去者,逋亡迁徙,不著汔土也著于世矣。”由此,对于嘉靖年间“弋阳之调绝”,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建国后
建国后,于1953年,赣剧进入南昌,并成立了江西省赣剧团。其后又创办了戏曲学校。1960年建立了江西省赣剧院(下设三个团),集广、饶两班于一堂,并把流行于都昌、湖口一带的九江青阳腔也划入赣剧范畴。至1985年,江西省共有十个赣剧团。曾先后到武汉、长沙、广州、福州、上海、南京、天津、北京,以及安徽、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演出。此外,还于1958年在弋阳创办了一个专唱高腔的专业剧团。 建国后,在50年代曾出现许多著名演员,如广信路的花旦潘凤霞、祝月仙,小生童庆·卓福生,正生乐一生,花脸陈犹红,青衣萧桂香,老旦李菊香和饶河路的旦角陈桂英、胡瑞华等。中青年演员有小生万良福、萧曼如,正生晏致健,花旦段日丽、熊振淑,青衣熊中彬、高金香,贴旦邹莉莉、童明明,武旦侯爱蓉、陈丽芳,老旦熊丽云,花脸汪炎振,小丑刘安琪等。
枯木逢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赣剧的发展如枯木逢春,1950年从赣东北地区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了江西省赣剧团,不久创办了赣剧演员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弋阳腔子弟。在赣东北地区先后成立了九个赣剧团(其中弋阳县名为弋阳腔剧团)。1960年建立了江西省赣剧院。则时,作为赣剧的一种声腔,还将九江地区发现的青阳腔也纳入赣剧之中。1960年,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两省分别派员南下移植赣剧,一时出现了“南花北放”的繁荣景象。至此,赣剧不仅受到省内观众欢迎,而且先后到过武汉、长沙、福州、厦门、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合肥、济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在剧目演同方面,经过改革的弋阳腔,获得了周总理“美秀娇甜”的奖誉。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的赣剧又得到复苏。除江西省赣剧团外,全省恢复了十一个赣剧团(其中包括赣州地区兴国县赣剧团),原来属于赣剧的流行地区,如今又可见到赣剧的演出活动了。
2006年5月20日,弋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Ⅱ 求刘佳老师(任长霞武梅汪炎等等的扮演者)06年做客艺术人生的完整视频
去“演员刘佳”的贴吧,里面有
Ⅲ 电视剧你是我的幸福汪总是谁演的
汪总——刘佳
Ⅳ 赣句的历史
赣句?赣剧?
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剧种。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
赣剧的历史沿革
起源
赣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宋、元以后,南戏开始流传于我国东南诸省。赣东北地区的饶州、广信两府,曾归江浙行省管辖,明代洪武初年划入江西省。由于交通方便和贸易往来,南戏随之传入广信府的弋阳县。当时,在弋阳县落脚的南戏,是专演《目连救母》戏文的。这种戏文,因为受到当地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江西特点的南戏,被人称为“弋阳腔”,与江浙地区的其他南戏声腔,并驾齐驱。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祝允明《猥谈》在对南戏声腔的评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阳腔,作为赣剧的主要声腔,弋阳腔是最为古老的。
发展
这种弋阳腔在形成以后,在剧目上除原有的《目连戏》以外,主要是以扮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封神传》、《三国传》、《征东传》、《征西传》、《水浒传》、《岳飞传》、《东游传》、《南游传》、《西游传》、《北游传》和《铁树传》(许真君故事)等十二种。和《目连戏》一样,每种都分作七天演完。这种连台本戏的出现,为弋阳腔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南戏其他声腔的发展。明代的弋阳腔还从南戏和传奇中移植了一些剧目,如《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三元记》、《鹦鹉记》、《白蛇记》、《十义记》、《洛阳桥记》、《清风亭》、《乌盆记》和《摇钱树》等。这批传奇戏的增加,使弋阳腔的演出内容更加丰富,进而又把弋阳腔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赣剧流行的地区,在明代主要是唱弋阳腔。清初以后,保留在这里的弋阳腔,因为战争的破坏而受到严重的摧残,原来上演的连台本戏大都失传,流行地区只剩下玉山、弋阳、贵溪、万年和波阳等地。这时在民间流传的弋阳腔,被大多数人称之为“高腔”,其中活跃在弋阳、万年的高腔班,还留下十八本高腔戏,以维持它的正常演出活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使很多弋阳腔戏班,根本不能独立存在了。由于乱弹诸腔的兴起,在赣东北地区的戏班,有些便开始转唱高腔以外的其他声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使赣剧最终变成了个综合高、昆、乱三腔的剧种。
这种弋阳腔是继承南北曲的传统,并结合地方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其基本原因,就是用弋阳的方言土语来唱南戏的曲调,这才形成具有江西特点的新腔。这种新腔,在目连戏的阶段还带有浓厚的宗教音乐色彩。以后,通过连台本戏和传奇戏的演出,才使它摆脱了宗教音乐的影响,变成南戏中流传甚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声腔。在音乐体制上,赣剧弋阳腔的唱腔由各种不同的曲牌组成,从现在保留的曲牌来看,主要是唱南曲,也有属于北曲的曲牌。根据音乐乐唱腔的特点,这种声腔又可分为[驻云飞]、[江儿水]、[香罗带]、[新水令]等类。长期以来,这种弋阳腔一直是干唱和带有人声帮腔的形式,由于是用假嗓子翻高八度的帮腔,故对本嗓帮腔的声调而言,便自称为“高腔”。
从明代弋阳腔开始,到清代的乱弹诸腔以及昆腔的吸收,使赣剧变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声腔的剧种。
1950年,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赣剧的发展对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Ⅳ 任长霞的扮演者刘佳最近演的电视剧叫什么
《你是我的幸福》央视一套刚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