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听beyond现场演唱时黄家驹和后来黄贯中用的ovation吉他扫弦都是一个调有时还听不出声而且他...

其实他只是一个演员
其实真正的伴奏都在后台,他们手中的吉他没有声音或声音很小,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2. 那些唱歌的街头艺人实力普遍如何

在我们去往城市的道路中,可能都见过街头艺人唱歌,有的人唱得比较好,有的人唱的就很一般,这些街头艺人的实力普遍如何呢?我认为他们大部分都是比普通人好,但是比专业的歌手差点细节,主要原因是以下几方面。


总而言之,大部分街头艺人都不是专业的歌唱选手,只是比普通人好一点的普通人。真正有实力的歌唱选手,他们一般也不会去做街头艺人,所以街头艺人的实力普遍比普通人好,但是比高手还差点细节。

3. 演员尤克里里左手右手指法谱

左手和弦图,左手手指从食指到小指分别编号是1234,和弦图从右到左为版权1234弦从上到下的格子为1234品格,把对应的手指放到对应的弦上摁紧就行了。


右手

拇指拨3、4弦,食指拨1弦。中指拨2弦,扫弦只用拇指或食指。

4. 双簧是几个人唱的

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双簧的创始人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有关黄辅臣,至今未见准确的生卒记载。据有关文字资料,他一生跨过清朝的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等五个年号。假设他生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至嘉庆末年约26岁,道光末年约56岁,咸丰末年约68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传老艺人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能在清朝同治年以前。

双簧的“簧”字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

单讲黄字,是发出声音的意思。乐器中振动发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属制多种。乐器簧片有一片的、两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单簧,如单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两片的叫双簧,如双簧管等。不过乐器中的双簧和单簧、自由簧,都在管内藏着,只能闻其声,不可见其形。

人嗓子里的声带,也是起发音作用的两个薄片,但不叫双簧,只有表示不同的语言时,有的时候才用簧字。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给别人听,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叫“摔簧”;花言巧语迷惑人叫“鼓簧弄舌”;两个人或更多人事先商量编好一套谎言,为达到某种目的,一唱一和,用来欺骗某人,也叫演“双簧”,这种双簧俗称“捏窝窝儿”,这是生活中的双簧,它可能是按曲艺双簧的以假作真,借用其名。

曲艺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双簧的化妆

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也有其他样式的。赵霭如演双簧,就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这可能是根据不同脸型而设计的。

双簧演员甲(表演者)化妆时,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演员乙(说唱者)将其大褂领子窝进去,露出脖颈,然后自己用大白块将两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块白,为了看清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口型。甲边化妆边说,在窝领子时甲把乙当成理发师傅,说:“就一个人呀?我刮刮脸!”开始抹大白时说:“人是衣,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饬不好看,倒饬起来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碜!”抹完大白,戴上小辫就开始表演。

化妆抹大白,也有不同的方法。如赵霭如演双簧化妆是将大白压成粉末,用手捏着往脸上揉。这可能是他脸瘦,眼窝深,用平面大白块有的地方抹不上。

前几年,电视里曾播放莫歧、王凤朝的双簧。莫歧化妆不是用大白,而是用定妆粉。拿定妆粉扑,将两眼和嘴扑上三个白圆饼。随着表演,随着从脸上往四下飘飞白粉末。一段双簧词没演完,三个白圆饼就基本上掉光,露出庐山真面。扑粉代替大白,虽然舞台效果不理想,但绝不会烧伤皮肤,毁坏容颜。

双簧的表演

曲艺中的双簧,多由相声演员兼演。由甲、乙二人表演。甲化妆在前,模拟动作口形,称“前脸儿”。乙在后说唱称“后背”。传统相声都是甲智乙愚,演双簧则反之,吃亏的多是甲。双簧演员上场,先用相声垫话铺场,甲找包袱,乙捧哏。有时介绍双簧的创始人黄辅臣,说爸爸在前边表演,儿子在后边说唱,用此找乙的便宜。演双簧开始,前脸坐在桌后椅子上,先向观众咧嘴眯缝眼不发声音地大笑,然后紧急收敛笑容,面目严肃,拍醒木给信号,后背说唱,前脸学其动作口型,术语称为“发托卖像”。再演一小段,故意露出破绽找笑料抓包袱,甲站起离桌露出乙。二人对口说几句,接着再学双簧。

孙宝才(大狗熊)、王文禄一档,专门演双簧。王文禄演后背,蹲在椅子后边,用扇子挡住嘴说唱,因离前台远,要用很强很亮的嗓子演唱,这是相声双簧的基本形式。演后背相当吃功夫,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好嗓子是演不了的。现在好办了啦,在椅子后边放一个话筒,什么好坏嗓子的演员都能演后背了。

拆唱八角鼓演员顾荣甫、尹福来也演过双簧。拆唱八角鼓也带演牌子戏,二人对口边唱单弦牌子曲,做出滑稽可爱的表演,边说与故事有关的白口抓哏找乐。他们演的双簧与相声双簧所不同者是桌子后放两把椅子,尹福来演后背时,也坐在椅子上,不遮脸,而且还弹三弦自弹自唱。顾荣甫演前脸,用支大鼓的架子折迭着模拟弹三弦,其定弦、扫弦、按弦、换把等技巧和后背三弦音声一致,演唱时张嘴对口型的功力更深。

莲花落演员屈国田、魏美英演的双簧也采用以上这种形式。魏美英演后背,坐在椅子上打节子板唱,屈国田前脸表演。

双簧附属于相声,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双簧的发展

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在我国广阔的文艺海洋中,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双簧。有的名叫双簧不是双簧,也有的不叫双簧而实际上是双簧。现列举几种,为了便于叙述,暂时各给起个名字,不一定恰当。

面具双簧

六十年代初,在曲艺舞台上多半为新节目,配合政治,宣传时事,歌颂当代英雄模范,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艺术性、趣味性放在第二位。王谦祥、李增瑞演过一些新双簧。王谦祥演前脸,不抹白,不戴辫,化妆时蹲在桌后,罩袍服戴面具扮演角色。其面具盖顶戴发,不全遮脸,露出嘴和下巴,以配合口型。演一小段,更换一次面具袍服,改变一个剧中人。李增瑞后背,台词是当前国际时事,其中略加一些笑料,配合形势作宣传。这种很有意思的双簧很象活报剧。

补充资料:

双簧是流行于北京城区的曲种。形成于清代中叶。原为曲艺艺人在“全堂八角鼓”中表演的一种形式,初名“双学一人”。已知最早的双簧艺人是黄辅臣,清末“百本张”双簧钞本中曾提到:“我们学的故去的生意人黄辅臣。”成于清嘉庆初年的车王府曲本《刘公案》之二十三部,写当时宣武门至西单一带的演艺活动,有“三档就是《施公案》,这人在京都大有名,他本姓黄叫黄老,‘辅臣’二字是众人称”的唱词,由此可知,黄辅臣当于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在北京献艺。李斐叔在《梅边杂忆》中说:黄“面目奇丑,初亦说书之流,以一人能学各种人物动态,故名双黄。其后始分为两人作一人也”。据此有人认为黄辅臣为双簧创始人,即一人创始说;“双黄创始于北京票友黄氏昆仲,故称双黄。其拿手处在前脸不在后脸,在指手画脚不在唱工好歹”,即兄弟二人创始说;还有一说,认为黄辅臣并非票友,乃一擅说《水浒》的评书艺人,双簧为他与其侄黄鹤飞共创,亦即叔侄二人创始说。艺人们常说:“前脸讲究发脱卖相(表演),后脸讲究说、学、逗、唱、弹。”使观众看来像是一个人自弹自唱自演一样,所以曾有“双簧要学黄辅臣,前后好像一个人”的说法。初兴时以学唱为主,后脸操三弦自弹自唱硬书、莲花落曲目选段或一些小曲,前脸持鼓架子充作三弦,配以相应的表情与动作。双簧靠学、歪学、故意露出破绽、失误而逗笑。由于它善于插科打诨,民国初年后有不少相声演员纷纷学演,后脸多弃弦不用,随之增强了说的成分。同时将黄字改成鼓舌如簧的簧,渐渐竟使一些人误认为“双簧是相声的一种。相声需要引人笑乐,其所以引人笑乐的方法极多,双簧即其方法之一”(《人民首都的天桥》六十二页)。双簧因曲目短小,一般每场表演时,经常连续演出二三个曲目。演至结尾掀起高潮,有时学扭秧歌,有时学唱杂曲,有时学舞蹈,在观众酣畅的笑声中戛然而止。

自黄辅臣之后,陆续出现的著名的演员有:孙皮、张德泉(艺名张麻子)、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徐维亭(艺名徐狗子)、张顺义、赵霭如、朱阔泉(艺名大面包)、郭荣山、韩永先、孙宝才(艺名大狗熊)、王文禄。除孙皮兼唱八角鼓、徐维亭兼唱莲花落、郭荣山与韩永先兼演拆唱八角鼓外,余者都以演相声为主、双簧为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北京市曲艺团的孙宝才、王文禄等表演双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该形式被视为格调低俗,开始息影舞台。八十年代后,双簧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再度出现,有罗荣寿、郭全宝、莫岐、王凤朝等人表演,受到观众欢迎。双簧的传统曲目有《下南乡》、《贺龙衣》、《罗成出马》、《窦尔敦》、《耍狗熊》、《诗书债》、《道德三皇五帝》、《结巴捞牛》、《太阳出来一点红》、《二呀我的哥》、《月影照花台》、《玉堂春》、《王二姐思夫》、《珍珠衫》、《八月里丰年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曲目有《绵阳渔鼓》、《大秧歌》、《演话剧》、《镇压反革命》、《灭蚊蝇》、《收麦子》等。

5. 一部相声,两人对口,求演员名字和相声名

你说的是200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郭冬临和冯巩表演的相声名字叫做《旧曲新歌》

6. 单板民谣吉他《谁伴我闯荡》吉他怎么扫弦

赵奕欢,广告模特、演员。我也觉得非常眼熟,查到了这些,但是还是没有想起在哪看到的她。

7. 求周杰伦《稻香》吉他谱子 不要拨弦 要有扫弦的

《稻香》吉他谱

(7)演员扫弦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稻香》以周杰伦小时候的生活经验为创作起源,以玩趣般的歌词带领听众回到乡下。周杰伦在童年时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他小时候很羡慕住在乡下的小孩,当家门口种芒果树时,他可以透过窗户看见隔壁邻居翻墙偷芒果。周杰伦小时候很顽皮,有一次他在大水沟里抓大肚鱼,却不小心摔进水沟里。回家以后,他被妈妈取笑是因为头太大才会掉进去。这些有关童年趣事的回忆都成了周杰伦创作这首歌曲的灵感来源。

歌曲MV

《稻香》的MV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在工作上受挫,把气出在老婆小孩的身上,后来他回到乡下老家的四合院,妈妈和亲友温暖的拥抱与接待,带给他坚强的力量让他有勇气迎接未来。MV里坐在牛车上唱歌弹奏迎接夕阳的两人相当悠哉游哉,不过拉牛车的可不是牛却是工作人员。

MV结合了田园风光与嘻哈元素,周杰伦穿着民俗风的服装在牛车上、乡间小路与稻田上对嘴演出。MV之所以特地到中坜新屋乡取景,除了当地有绿油油的稻田,独立的四合院也是吸引导演目光的重要原因。MV拍摄当天动用了30多位演员扮演老、中、青三代在四合院里演出其乐融融的情景,被人群围绕的周杰伦与杨瑞代打着木箱鼓、弹着吉他,创造出无忧无虑的气氛,也营造出家的温暖。

MV中可以看出周杰伦各地取材的元素,造型上民俗风格的打扮是周杰伦在泰国拍完广告后带回来的服装。MV中的木箱则是源自中南美洲的乐器“木箱鼓”。

8. 演员的吉他谱,有没有扫弦版的,急需网友支持。

可以自己编排啊,给你一个扫弦节奏型:下 下上 上 下上
希望能帮到你

9. 西班牙弗莱明戈的起源

弗拉门戈(Flamenco)是西班牙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它融舞蹈、歌唱、器乐于一体,过去流行在西班牙南部,现在已扩展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并正在成为整个西班牙的代表性艺术之一。 现代弗拉门戈分为cante(歌)、toque(琴)、le(舞)三部分。先有民歌,20世纪50年代为了外国人的需要增大了舞蹈的部分,《卡门》这样的“弗拉门戈歌剧”至今被一些艺术家认为是假冒的弗拉门戈。

【起源发展】
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长期以来是各种音乐文化的大熔炉,早年希腊、迦太基、罗马、拜占庭带来了地中海边远地区的音乐,后来西哥特人,又带来了他们的文化。从公元8世纪起,阿拉伯人在此建立了西哈里发帝国,统治延续了700多年。从15世纪中叶起,吉卜赛人又大量移居此地。因此,在安达卢西亚既有阿拉伯文化的巨大影响,又有吉卜赛歌舞艺术的强大魅力,使这个地区变成了欧洲最具有异国风味,东方色彩的地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弗拉门戈艺术。
关于弗拉门戈的来源说法很多,有人认为它是吉卜赛人从北印度带来的,有人则认为它来自阿拉伯,但它与吉卜赛人有密切关系则是可以肯定的。在弗拉门戈的演出中,我们常常看见歌手紧皱眉头,面部表情忧郁、愤懑、歌声嘶哑,这是其他演出中很少见到的,人们感到奇怪,但如果了解了弗拉门戈产生的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了。弗拉门戈艺术反映了吉卜赛人贫穷、悲惨的命运和处境,并通过诗歌、音乐和舞蹈来表现它。
15世纪西班牙统一后,君主及天主教会强迫犹太人、阿拉伯人改宗,强迫吉卜赛人改变生活方式,他们为了逃避迫害,被迫离家出走,流离失所,逃往偏僻的山区,他们过着同样的苦难生活,是吉卜赛人用他们的歌喉、舞步、乐器诉说了这一切。
到18世纪中叶,弗拉门戈已经在安达卢西亚风行一时,但上流社会仍然拒绝它,后来有一位为当时流行的独幕剧《托纳蒂亚》作曲的音乐家采用了吉卜赛的诗句和旋律,情况才有了改变。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专业的演唱家,1920年还演出了第一部弗拉门戈歌剧,1922年在格拉纳达举行了有名的弗拉门戈比赛,但随后这门艺术就趋于衰微。直到1956年在科尔多瓦举行弗拉门戈比赛,1957年在海雷兹建立了弗拉门戈学,这种艺术才得到复兴和发展。

【表演特色】
在表演时,一群歌手、舞蹈家和吉他手组成的弗拉门戈,团体围成半圆形,坐在舞台的椅子上。
演出开始于歌手的喊叫声,感叹声,这是为了在观众的心中点燃热情之火,吉他手则奏出引子或前奏,为歌舞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歌手在开始演唱前也要调节自己的声音,喑哑并带有鼻音色彩的音色至今仍是弗拉门戈歌声的特点,装饰音多用在重音上,类似倚音的婉转曲折的音很常见,而且常常是微分音。这是在其他西欧国家是很少见的一种唱法。
上场的男舞伴穿紧身黑裤子,长袖衬衫,有时还加一件饰花的马甲(据说是受斗牛士服装的影响);女舞伴则把头发向后梳成光滑的发髻,穿艳丽的服装、紧身胸衣和多层饰边的裙子。袒露颈项和双臂,舞姿奔放、热情、舒展而优美。弗拉门戈舞蹈源于现实生活,一般中年的舞者是最合适展示弗拉门戈的。
歌词内容大多与上帝、爱情、女人、死亡有关,但很少有关于金钱、发财的内容,这可能与吉卜赛人的某些观念有关。但是,即使是正统的西班牙人,也很难听得懂歌词。因为歌词带有古吉卜赛语的因素和歌者即兴的辅音、感叹词,所以只能当作音乐来欣赏,与葡萄牙的法多不同。
吉他是用西班牙吉他,外形我们平常说的木吉他,但是实际上是特别制作的弗拉门戈吉他,音量大而音色明亮。可以用来独奏,但在表演舞蹈时用于伴奏,主要当作节奏乐器来用,它有三种基本音乐手法,一是用手指扫弦,二是旋律经过句,三是在歌唱中间作即兴式的间奏。对吉他演奏者的要求很高,力度和技巧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演奏。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演员和观众都在追求一种“杜恩德”——即心灵的相通,把它作为最高的境界。
弗拉门戈的节奏既有自由的散板,也有有规则的循环拍,常用的12拍就有3、6、8、10、12五个重音,有点类似印度的塔拉节拍。音乐进行中增二度音程很多。
从音乐风格来看,弗拉门戈音乐是一种忧郁哀伤与狂热奔放的混合体。弗拉门戈舞源自平民阶级,所以在舞者的举手投足中表达出人性最无保留的情绪。弗拉门戈舞蹈中的男子非常注重脚的动作,用脚跟敲击地板时发出的节奏十分清脆,女子的舞蹈则更注重手、腕、臂、腰、臀的动作,舞蹈者常常情不自禁地一面踏地,一面捻手指发声,再加上歌声、拍手声、喊叫声、舞步踢踏声、舞蹈者手中的响板声,互相交错应和,表演者与观众心心相应,气氛十分热烈。

10. 吉他简谱入门歌曲有哪些

吉他简谱入门歌曲有:

1、《董小姐》。你只需要用到C、G、Am、Em、F这五个常用和弦。

2、《好久不见》。这首歌相比于《董小姐》,唯一增加的难度就是一个F和弦,传说中的新手终结者——大横按。

3、《演员》。涉及到大横按的Bm7是需要重点练习的和弦,它的按法可以参考Bm和弦。

4、《七月上》。上手容易,不管是右手节奏型还是左手的和弦转换(甚至都没有大横按和弦。

5、《狮子座》。能够练习巩固那些常用和弦转换(包含了大横按F和弦),同时又包含了右手分解和弦与扫弦的练习。

吉他入门操作:

首先,将一弦调准,标准音可以根据调音器、钢琴或口琴进行校音。

将左手食指放在二弦的五品上,弹一弦,听二弦的音高。

如果一弦高于二弦的音高就将二弦调紧,如果一弦低于二弦的音高就将二弦调松。

四、五、六弦在调弦过程中和二弦调弦时一样。但三弦调弦时要按四品听音高,因为是B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