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之鉴主演
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作者是谁
是李世明说的,出自《旧唐书·魏徵传》。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译文:唐太宗对梁公说:“以铜为镜子,你可以穿上大衣,用历史作镜子,了解国家兴衰的原因;以人为镜子,找出对错。我把这三种镜子被用作防止自己犯错误的宝藏。现在魏征已经去世,我已经失去了一面好镜子。
(1)兴衰之鉴主演扩展阅读:
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
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
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
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进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会改写。
⑵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什么意思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意思是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来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以历代政治大事为主要内容,注重对治乱兴衰的原因分析与经验总结。该书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体例严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具有非常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资治通鉴》让统治者观古知今,以史为镜,从历代王朝的理乱兴衰之中鉴察得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巩固北宋的统治,而且也便于后世之人读史。
(2)兴衰之鉴主演扩展阅读:
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皇帝教科书”。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整个编纂过程,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
在编纂过程中,司马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对于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
⑶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来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从细微的地方,就能推测出就要发生什么事情;见到开头,就能推测出结尾。
⑷ 有一部讲述民国时期上海女明星的兴衰故事的电视剧
《暴来雨梨花》是光线传媒及华亿自联盟文化传媒共同出品的年代情感剧。由王晶编剧并执导,寇世勋、吴庆哲、朱茵及陈法蓉领衔主演。
抗战前夕,黑云压城,电影圈却依旧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我们故事的女主角,那些大银幕的女明星,痴男怨女的偶像们,依旧继续着她们爱情和事业的双重竞争,却不知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在眼前。当战争爆发,荣华转眼变云烟,每个人最本质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战争洗礼中,最终引导着她们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在命运的巨轮之下一切爱恨恩怨都不过是过眼烟云。
她们有的因情自杀,有的沦为日军高级将领的玩偶,有的逃离熟悉的城市,过着平凡的生活,结婚做生意,有的在战争硝烟过后,重新登上银幕…战争只是一面镜子,镜子前面的自己,才永远是故事的主人。
⑸ 电影《兴衰之鉴》的演员
主演:刘之冰饰演张天聪巫刚饰演李大伟赵晓明饰演周贯雄于波饰演谢朝阳徐箭饰演武长风吴其江饰演王立三金鑫饰演田明照牛莉饰演曲丹张小裴饰演周晓苏王晶饰演薛沂蒙姜瑞佳饰演张思雨柏青饰演张老太太冯恩鹤饰演张天智王澜饰演天智媳妇李幼斌饰演上将马小伟饰演大总师万思维饰演王晓君
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的鉴是什么意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的鉴是镜子的意思。
是唐太宗说的原文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意思是用铜镜可以知道自己的衣服穿得整齐不整齐,用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天下兴衰的规律,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⑺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意思
司马光为何要编写《资治通鉴》呢?他看到当时没有一部比较简明完整的通史,使学习历史的人感到很困难;同时也为了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于是,他便决心动手编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进资治通鉴表》)的史书,并确定此书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进资治通鉴表》),希望宋神宗借以改进政治,安定国家。
《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编写的这部书原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于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不想参与政治,而希望专门从事编书工作,得到神宗的批准,因而把《资治通鉴》的书局由汴梁迁往洛阳。司马光等人的编写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按年月顺序,标明事目,剪粘排列起来,叫做丛目,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丛目中编排的史料,进行初步整理,经过选择,决定取舍,并从文辞上加以修正。遇有年月事迹相抵触之处,须加考订,说明取舍理由,作为附注。由此写成第二稿,叫做长编。第三步由司马光就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其繁冗,修改润色,最后定稿。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创业之君,如汉高祖、汉光武、隋文帝、唐太宗等。守成之君,如汉文帝和汉景帝。中兴之君,如汉宣帝。至于“习于宴安,乐于怠惰,人之忠邪,混而不分,事之得失,置而不察,苟取目前之佚,不思永远之患”,使“祖考之业”日趋颓下的陵夷之君(《历年图序》),像西汉的元帝、成帝,东汉的桓帝、灵帝,都属于这一类。在司马光看来,最坏的是那些乱亡之君,他们“心不入德义,性不受法则,舍道以趋恶,弃礼以纵欲,谗谄者用,正直者诛,荒淫无厌,刑杀无度,神怒不顾,民怨不知”(《历年图序》),像陈后主、隋炀帝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对于乱亡之君,《通鉴》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鉴戒。
对于军事的记载,《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十分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文化方面,《通鉴》也有记载,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史学方面,从《汉书》到沈约的《宋书》以及唐代的修史制度,均有记载。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记载。
《通鉴》还有历史评论。一类是司马光自己写的,每篇以“臣光曰”开头;还有一类是选录前人的评论,开头都写明作者名氏。当然,司马光所选录的前人史论,都是符合自己的观点,大部分用于表述他的政治思想。
《通鉴》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是奉诏编书的,皇家的崇文院,据宋仁宗时所编《崇文总目》的记载,共列书籍30 669卷,是当时全国藏书最多的地方,司马光和他的助手都可以查阅。宋神宗又以颍邸旧书数千卷,赏赐给司马光。司马光洛阳的住宅里,“聚书出五千卷”,其他协修人也各有自己的藏书。司马光等人所取材料,除十七史外,凡前代留存下来的史书也无不搜集。对于私家的藏书,他们也多方借阅,如刘恕曾亲自去藏书家宋敏求的家中,口诵手抄。可见,《通鉴》所搜集的材料是很丰富的。有人估计,《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
《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它不仅给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比如书中所引各书材料有些已亡佚,得赖此书保存。它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通鉴》出现后,一度中衰的编年史书体裁,才得重振旗鼓,并加以发展起来。自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直到清代徐乾学撰《资治通鉴后编》、毕沅撰《续资治通鉴》、夏燮撰《明通鉴》,无不遵循司马光所创的义例。不仅如此,由《通鉴》派生出来的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和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出现新的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成为南宋以后流行的史书体裁。因此,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向受到史学界的好评。宋代的王应麟、清代的王鸣盛、钱大昕都有赞语。
(佚名)
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的鉴是什么意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的"鉴[jiàn]"字就是取其基本意:镜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出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传》,其中唐太宗原句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意为: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另外,鉴[jiàn]在文言中还常引申为其他意义,如下:
1、镜子:如本句。
2、照:光可~人。
3、观察,审察:~别。~定。~赏。~于(看到,觉察到)。台~(书信用语,表示请人看信。亦作“惠鉴”、“钧鉴”)。~往知来。
4、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借~。~戒。前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