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些介绍加拿大历史的书或电影

帕斯尚尔战役 Passchendaele (2008)

导演: 保罗·格罗斯
编剧: 保罗·格罗斯
主演: 保罗·格罗斯 / 卡洛琳·达芙娜 / 吉尔·贝罗斯
类型: 剧情 / 历史 / 爱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语言: 英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08-10-17
片长: 114 分钟
第3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根据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在震惊世界的帕斯尚尔战役期间,一对恋人的不幸遭遇。历史上的帕斯尚尔战役,于1917年7月31日爆发,一直持续到11月6日,交战双方英国和德国经历了长达四个多月的拉锯战。英军期望攻占比利时的帕斯尚尔,以摧毁德军设在该地的潜水艇基地,结果在攻守之间,万众将士毙命——盟军32.5万人伤亡,德军26万人伤亡,这场惨烈无比的战争,最后以英军攻占帕斯尚尔宣告结束。影片拍摄周期长达两年。

Ⅱ 求推荐世界著名导演写的书,最好能列个书单

伯格曼自传《魔灯》、布努埃尔自传《我的最后一口气》、特吕弗的《我生命中的电影》、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小津安二郎自传性随笔《豆腐匠的哲学》,等等,等等。

Ⅲ 导演必修书籍

关于如何成为一个著名的导演,有很多这样的书籍,在这里给你举几个例子吧。

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国 韦伯 著

2、《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美国 丹尼尔 贝尔 著

3、(导演必修课程)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作者:燃烧灵魂的寂寞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指短镜头。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尺度”,上述标准系一般而言。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视觉的镜头主观视线、,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为8米以上。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银幕: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宽银幕电影: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使放映画面高宽比由普通银幕电影的1:1.33,变成 1:1.66至1:1.85,故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

遮幅宽银幕电影:也称“假宽银幕电影”,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和放映时,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以压缩画面高度,但不改变画面宽度,能得到与变形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的方法较为简便,已得到广泛采用。

声画同步:也即音画同步,指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歌曲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

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Ⅳ 介绍世界级导演的书

英格玛·伯格曼
又名 : Ingmar Bergman
职业 : 导演 编剧
所属地区: 瑞典
出生地 : 瑞典
生日 : 1918年7月14日

魔灯与影像:伯格曼传奇的电影生涯

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电影时就说:“他已经做了我们做梦都想做的事。他写电影,就如同作家写书。不过他用的不是笔,而是摄影机。”1

另一位新浪潮电影大师艾力克·侯麦(Eric Rohmer)在谈到伯格曼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时说:“这是一种在艺术中刻画了时代——这里是中世纪——特征的素朴,这个时代的精神为伯格曼成功地加以把握,没有为卖弄学问所糟蹋,由于他那无可比拟的艺术才华,它才能将那些启发他灵感的圣像画的母题转换为一种电影语言。他向我们呈现的形象与形式从来都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永远原创的成果。他的艺术是如此天才,如此新颖,以至于我们由于对其中的问题的质疑以及从不间断地寻求答案而忘记了艺术。很少有电影能提出这样高的目标,更少电影能这样完满地实现它的野心。”2

波兰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基耶洛夫斯基(Kieslowsky)心目中的电影圣人殿堂是由伯格曼、费里尼与塔尔科夫斯基三位构筑的。他说,他梦想达到的境界是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只有伯格曼、塔尔科夫斯基与费里尼的部分作品已经达到了。而“它(指伯格曼电影的张力),连同其他东西,正是银幕上的魔术诞生的地方:作为观众,你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因为你正处于一个由导演直接呈现给你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是如此连贯、如此完备、如此简洁,以至于你被它裹挟而去,感到它的那种张力,因为你意识到了人物之间的紧张。”3

“欧洲电影的圣三位一体”之一、有“第七艺术的魔术师”之称的费里尼(Fellini)则说,“这部电影(指《野草莓》)我只看过一遍,但已经足以认识到伯格曼是一位多么伟大的艺术家了。……将我跟他相比是在恭维我。伯格曼是一个真正的电影人,他使用任何手段,甚至幻觉,这是一种深奥的幻觉主义,它能够以一种欢快的方式呈现问题重重、令人不安的现实。伯格曼与我惺惺相惜(Bergman and I share the same mutual sympathy)。”4费里尼心目中的另一位伟大的同行是黑泽明。他曾经邀请伯格曼与黑泽明赴罗马拍摄《三个爱情故事》(每人拍其中一个),终因黑泽明的健康原因而未果。

而伯格曼本人却说:“电影,虽然有着复杂的诞生过程,对我来说只是我对我的同类的说话方式。”同类?——是的,他指的就是我们人类。

人们用尽了赞美之词来描绘伯格曼的形象,但是,我认为最恰当的方式仍然是:看呀!它们就在你眼前;看一看他的电影。如果你认为是好的,继续看下去;如果你没有任何感觉,那就算了——你或者是无可救药的,或者不是我们的同类:也许是超人?

或许最贴切地界定伯格曼的电影地位的,是这样一种评价,例如,当美国电影评论家萨缪尔斯(Charles Thomas Samuels)于1971年9月10日终于获得伯格曼的采访许可时(伯格曼极少接受采访,晚年是例外),他的第一句话是:“伯格曼先生,我想从一个相当概括性的问题开始:如果要我用一个简单的理由来说明你在电影导演中的卓越地位的话,我会说,那是因为你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我们从别的艺术门类中那些伟大人物那里已经熟悉了这些事情,可是人们却很少在电影里做到这一点,而且永远也达不到你的高度。”(参本书附录“伯格曼访谈录”)

这就是人们对伯格曼的基本评价:他使电影成为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与戏剧并驾齐驱的艺术门类。

如果要用两个关键术语来概括20世纪伟大的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1918-)的传奇一生,那它们一定是“魔灯”(Magic Lantern)与“影像”(Images):它们恰好也是伯格曼的自传与回忆录的标题。5

魔灯,一种投影机;影像,光线在银幕上的最终成像。一个是光源(the origin),源泉,它发生、发起、跃出;一个是结果、结局、目标与目的地(the end),它生成、形成、聚集。在这个从源起到目的地的光谱之间,是伯格曼一生的印迹:他的电影、他的影像、他的人生,而这一切,都源于孩堤时代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

Ⅳ 关于导演入门的书有推荐么

《电影导演艺术教程》《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导演功课》《荣誉》《故事》《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电影语言的语法》《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电影语言》《电影美学》《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认识电影(插图第11版)》《电影是什么?》《电影的本性》《电影艺术词典》

Ⅵ 导演入门书籍

1、《影视导演基础》

《影视导演基础》由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回书,作者是王心语。答这本书是涉及这一领域的基础教材,它为业内和业外热爱影视导演专业的人提供一些可资学习的知识与帮助。

2、《经典电影理论导论》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的经典著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作者是达德利·安德鲁。



3、《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

《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由2010年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卡茨。

4、《导演的摄影课》

《导演的摄影课》由2014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杰奎琳·弗洛斯特,是面向导演和摄影师的UCLA课程。

5、《青年电影手册》

国内第一本以影评、导演对话、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与参展指南的专业性图书,以“网聚电影人的力量”为目标,关注新人的成长发展和中国电影商业和艺术方面的新浪潮趋势。现主编为程青松。

Ⅶ 哪些导演出过书

wmujv
933

Ⅷ 关于导演的书

《雕刻时光》
《电影是什么》

Ⅸ 加拿大都有什么著名的作家,都出过什么书

Alice Ann Munro (née Laidlaw; born 10 July 1931) is a Canadian short-story writer, three-time winner of Canada's Governor General's Award for fiction and noted contender for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 – 1968 (winner of the 1968 Governor General's Award for Fiction)
*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 – 1971
* Something I've Been Meaning to Tell You – 1974
*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 1978 (winner of the 1978 Governor General's Award for Fiction)
* The Moons of Jupiter – 1982 (nominated for a Governor General's Award)
* The Progress of Love – 1986 (winner of the 1986 Governor General's Award for Fiction)
* Friend of My Youth – 1990 (winner of the Trillium Book Award)
* Open Secrets – 1994 (nominated for a Governor General's Award)
* Selected Stories – 1996
* The Love of a Good Woman – 1998 (winner of the 1998 Giller Prize)
* 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 – 2001
* No Love Lost – 2003
* Vintage Munro – 2004
* Runaway – 2004 (winner of the 2004 Giller Prize) ISBN 1-4000-4281-X
* The View from Castle Rock – 2006

------------------------------------------------------------------

Farley McGill Mowat OC, BA, D.Litt (born May 12, 1921 in Belleville, Ontario) is a conservationist and one of Canada's most widely-read authors.

* People of the Deer (1952; revised 1975) ISBN 0-89190-818-8
* The Regiment (book) (1955)
* Lost in the Barrens (1956) ISBN 0-553-27525-9
* The Dog Who Wouldn't Be (1957) ISBN 0-553-27928-9
* Coppermine Journey: An Account of a Great Adventure (1958)
* Grey Seas Under: The Perilous Rescue Missions of a North Atlantic Salvage Tug (1959)
* The Desperate People (1959; revised 1999)
* Ordeal by Ice (1960)
* Owls in the Family (1961)
* The Serpent's Coil: An Incredible Story of Hurricane-Battered ships the Heroic Men Who Fought to Save Them (1961)
* The Black Joke (1962)
* Never Cry Wolf (1963) filmed in 1983
* Westviking (1965)
* The Curse of the Viking Grave (1966) ISBN 0-553-27525-9
* Canada North (1967)
* The Polar Passion (1967)
* This Rock Within the Sea: A Heritage Lost (1968)
* The Boat Who Wouldn't Float (1969) ISBN 0-553-27788-X
* The Siberians (1970) ISBN 0-1400-3456-0
* Sibir: My Discovery of Siberia (1970)
* World of Farley Mowat (1970)
* A Whale for the Killing (1972)
* Tundra: Selections from the Great Accounts of Arctic Land Voyages (1973)
* Wake of the Great Sealers (1973)
* The Snow Walker (1975) ISBN 0-7704-2209-8 short story Walk Well, My Brother filmed in 2003
* Death of a People-the Ihalmiut (1975)
* Canada North Now: The Great Betrayal (1976)
* And No Birds Sang (1979)
* Sea of Slaughter (1984)
* My Discovery of America (1985) ISBN 0-87113-050-5
* Virunga: The Passion of Dian Fossey (1987)
* Woman in the Mists: The Story of Dian Fossey (1987)
* The New Founde Land (1989)
* My Father's Son (1993)
* Born Naked (1994) ISBN 0-395-73528-9
* Aftermath: Travels in a Post-War World (1995)
* Rescue the Earth!: Conversations with the Green Crusaders (1998)
* The Farfarers: Before the Norse (1998 - Reprint 2000) ISBN 1-883642-56-6
* The Alban Quest The Search for a Lost Tribe (1999) ISBN 0-297-84295-1
* Walking on the Land (2000) ISBN 1-58642-024-0
* High Latitudes: An Arctic Journey (2002) ISBN 1-58642-061-5
* No Man's River (2004)
* Bay of Spirits: A Love Story (2006) ISBN 0-7710-6538-8
* Otherwise (2008) ISBN 0-771-06489-6

Ⅹ 介绍加拿大的书

http://ke..com/view/3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