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琴书艺人张栋宝是江苏省睢宁县哪个乡镇的哪个村庄的人,近况如何,有无联系方式

也是我们睢宁县的啊!既然在我们县里面就不会太远,可奇怪的是怎么没有听过呢!

⑵ 求免费下裁泗阳民间艺人孙育和演唱的琴书

白己筒历

⑶ 苏北琴书的代表作品

苏北琴书的书目(曲目)较多,且以长篇为主。在曲种形成初期,艺人以演唱小书段为主,为了生存逐渐向长篇大书发展,仅宿迁县琴书艺人,在1990年统计,琴书书目有190多部,其中段子(短篇节目)60多个,“单巴棍”(只能演一场的中篇)30多部,100多部长篇大书,有的一部大书能接续演50场,150多小时,一般一部书都能演10至20场。
现有《贤女告夫》(《打蛮船》、《白绫记》)、《旋风案》、《五梅反唐》、《八虎平西》、《九死还阳传》、《金镯玉环记》、《张廷秀赶考》、《李双喜借年》等30部长篇传统书被制成唱片、磁带、VCD出版发行。

⑷ 历史有哪些关于安徽琴书的记载

安徽省是安徽琴书的发源地,安徽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安徽琴书的主要创始人。

安徽琴书由民间说唱艺术琴戏演变而来。安徽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后演变为南路、北路、东路3个流派。清光绪六年(1880年),安徽琴书传入广饶北部。当时,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县北部和利津县东部尚无防洪大堤,任黄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黄水漫溢,穷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为多求施舍,许多灾民行乞时演唱民间小曲,民间艺人逐渐增多。安徽琴书传入后,民间艺人争相学唱,以此作为谋生手段。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安徽琴书在广北一带普及,职业琴书艺人渐多,较著名的有张兰田、张志田、商秀岭、时殿元等人。其中北路琴书艺人时殿元独辟奚径,在广泛吸收其它戏曲、曲艺艺术成分的基础上,把安徽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首创化装扬琴,成为安徽琴书的主要创始人。

时殿元自幼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后以唱安徽琴书成名。他嗓音甜美,表演风格自然洒脱、幽默夸张,被时人誉为“大角”。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后,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戏班与安徽琴书竞争民间演出市场,安徽琴书观众减少,艺人收入降低。为增加安徽琴书的竞争力,时殿元决心对安徽琴书进行改进。他从京剧的服装、道具、表演等方面受到启发,经与崔心庆、崔心悦、谭明伦等人商议,决定把安徽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清光绪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三(1901年2月11日),时殿元率“同乐班”

在家乡时家村首次化装演出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时殿元以丑行应功扮脚夫王小,执鞭撵驴;崔心悦以青衣应功演二姑娘,身缚彩绘的驴形道具做骑驴状。二人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谐噱横生,别开生面,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他们陆续将《王汉喜借年》、《光棍哭妻》、《王天宝下苏州》等10多个书目改为化装表演,使琴书说唱向安徽琴书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殿元首建“共和班”,开始由“拉地摊”转向舞台演出。共和班长期在广饶、博兴、张店、昌乐、潍县和胶东诸县演出,民国初期,进入省府在戏院或剧场挂牌演出。1930年前后,时殿元的弟子时克远、刘欣武、刘立贤等人组成“同乐班”,在劝业场等戏院演出,开始将一些角色较多、情节较为复杂的剧目如《双换亲》、《白蛇传》、《秦雪梅观画》、《金玉奴》等,改为化装扬琴上演。不久,“同乐班”与“庆和班”合并为“义和班”。时殿元及其弟子时克远、李同庆、于廷臣(利津人)等,在艺术实践中对剧目内容、表演手法、演唱腔调、音乐伴奏等诸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充实,使之逐渐完善。

⑸ 急求 老人爱听的琴书、竹板书、鼓书等等各种戏曲啊,曲艺形式,各种片段或者全集均可

正在发送,请查收点赞。衷心祝愿听戏愉快,天天开心,事事如意!
直接将我115网盘戏曲60G资料的分享权发到你邮箱(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曲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庐剧、采茶戏、滑稽越剧、山东梆子、湖北大鼓、大鼓书、绍剧、绍兴莲花落、淮剧、扬剧、越调、老调、沪剧、楚剧、锡剧、琴书、扬琴戏、柳琴戏、泗州戏、二人转、吕剧、花鼓戏、秦腔、88首适合老人听的歌曲等),你会收到名为115点com的邮件,打开邮件,就可以接收我网盘上的戏曲
请大家不要通过加网盘好友的方式来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过了1150人的上限。但通过上面的方法,照样可以让你接收我的戏曲资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网盘,才能接收,如果没有,上网搜索如何免费注册115网盘,一分钟搞定,这种事情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成功后,一分钟就能把我发给你的存到你的网盘上,永远成为你的东西了

115网盘戏曲分享权已发到你邮箱。如果没有收到,请检查邮箱名是否错误,检查邮箱名后缀,检查邮箱垃圾箱,检查订阅邮箱。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点赞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请注意我说的四个检查,给你发了100多G

⑹ 豫东琴书的历史渊源

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在中国,琴书的种类很多,有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豫东琴书、徐州琴书、山东琴书等。各种琴书起源不一,大多是由当地汉族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流传于商丘的琴书统称豫东琴书,具体起源年代不详。据宁陵县琴书老艺人张继孔讲:传说,琴书最初发源于周朝。当时伴奏乐器较多,谓之大曲子,仅限于宫廷演唱。在以后普及流传过程中,伴奏乐器逐渐减少,遂转化为小曲子流传民间。据《商丘地区曲艺志》记载,夏邑县的豫东琴书有6代传人,第一代何新广(1851年生),第二代何振成(1883年生),第三代何思功(1909年生),第四代何福功(1915年生),第五代蔡永连(1933年生),第六代王子亮(1954年生)。从第一代何新广算起,豫东琴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一段时期,河南坠子在豫东民间异军突起,大行其道,很多大鼓、评书艺人开始改唱坠子。在这种情况下,豫东琴书仍然稳住了市场,并得到发展。

⑺ 求《最爱》电影里老艺人的一段琴书

河南坠子 <<吹牛>> 郭永章 土豆有视频

⑻ 安徽琴书的著名曲艺人

时殿元自幼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后以唱安徽琴书成名。他嗓音甜美,表演风格自然洒脱、幽默夸张,被时人誉为“大角”。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后,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戏班与安徽琴书竞争民间演出市场,安徽琴书观众减少,艺人收入降低。为增加安徽琴书的竞争力,时殿元决心对安徽琴书进行改进。他从京剧的服装、道具、表演等方面受到启发,经与崔心庆、崔心悦、谭明伦等人商议,决定把安徽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清光绪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三(1901年2月11日) ,时殿元率“同乐班”在家乡时家村首次化装演出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时殿元以丑行应功扮脚夫王小,执鞭撵驴;崔心悦以青衣应功演二姑娘,身缚彩绘的驴形道具做骑驴状。二人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谐噱横生,别开生面,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他们陆续将《王汉喜借年》、《光棍哭妻》、《王天宝下苏州》等10多个书目改为化装表演,使琴书说唱向安徽琴书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殿元首建“共和班”,开始由“拉地摊”转向舞台演出。共和班长期在广饶、博兴、张店、昌乐、 潍县和胶东诸县演出,民国初期,进入省府在戏院或剧场挂牌演出。1930年前后,时殿元的弟子时克远、刘欣武、刘立贤等人组成“同乐班”,在劝业场等戏院演出,开始将一些角色较多、情节较为复杂的剧目如《双换亲》、《白蛇传》、《秦雪梅观画》、《金玉奴》等,改为化装扬琴上演。不久,“同乐班”与“庆和班”合并为“义和班”。时殿元及其弟子时克远、李同庆、于廷臣(利津人)等,在艺术实践中对剧目内容、表演手法、演唱腔调、音乐伴奏等诸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充实,使之逐渐完善。
时殿元首创化装扬琴获得成功后,其他琴书艺人纷纷效仿,化装扬琴在安徽各地广泛传播。特别是进入城市之后,为满足城市居民的欣赏要求,并与其它剧种相抗衡,化装扬琴在角色、唱腔、服装、道具、舞美等方面更加戏剧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种。安徽琴书名称由来说法有三,一是:当地群众根据《王小赶脚》采用驴形道具, 给化装扬琴起名为“驴戏” ;二是:根据坠琴演奏时手指上下不断“捋”的特点,称为“捋戏”;三是:由于所演剧目中多有爱情故事,所以人们称之为“侣戏”。1952年,安徽省文教厅副厅长王统照提议:根据“驴”、“捋”、“侣”之谐音,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阴律“六琴”的“琴”字,正式定名为“琴戏”。

⑼ 安徽琴书的历史发展

安徽琴书也有人称之为“洋琴”、淮北琴书、蚌埠琴书等。由于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又用安徽方言演唱,因而本世纪三十年代统称之为“安徽琴书”。它主要流行于六安、滁州、蚌埠、阜阳、宿县、泗县、五河及灵壁等地。
约在清代中期,安徽琴书已初具规模。当时因皖、鲁、豫和苏北地区灾荒连年,灾民大批南下求生。同时津浦铁路的建成,沟通了南北交通,更加速了人口流动,以安徽蚌埠为中心,沿淮河两岸流民纷至沓来,多时达八万民众,从而使安徽琴书得以扎根蚌埠这块土地上。
三十年代听众听“琴书”主要因素是因当时国家内战连绵,外寇入侵,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当时的听众听“琴书”多,是伤心人听伤心曲。断肠人恋断肠声。
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琴书艺人坚持创新演新,积极宣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袁月娥、鲁彩霞、张静等曾多次荣获省市及文化部有关奖项。“文化大革命”中,琴书艺人倍受摧残。大部分艺人被打成“牛鬼蛇神”。书场关闭,团体解散,演员下放,改行。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安徽琴书”在境内广为流传,每逢年节、庆典,演唱“安徽琴书”成为习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琴书被禁演。1976年以后,安徽琴书复兴。1979年,广饶县安徽琴书团、垦利县安徽琴书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安徽琴书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安徽琴书团。1984年,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安徽琴书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安徽琴书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安徽琴书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安徽安徽琴书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安徽琴书起源与发展安徽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安徽琴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安徽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安徽省安徽琴书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安徽首届安徽琴书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安徽琴书团为基础,成立“安徽琴书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安徽琴书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
安徽琴书,经过几代人的传唱,到了20世纪90年代,如何面向新时代,适应听众不断更新的审美要求,使“琴书”的流派艺术健康地发展,是许多曲艺人员登上曲艺舞台后不断思考的重要课。
安徽琴书确属舞台上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花,她所特有的表演风韵,曾倾倒过数以万计的观众与听众。也曾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树。

⑽ 武乡琴书的曲艺名人

常惠斌(1965.7——),曾用名郁应元,艺名压三月红,山西武乡人。出生曲艺世家,自幼酷爱曲艺,1978年参加武乡县曲艺队,随其父常广生学艺,是武乡琴书、三弦书名艺人张磨孩的第七代唯一传人,现任武乡县曲艺家协会大大,武乡曲艺队队长。
常演唱的武乡琴书是以土制月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该曲种的前身是武乡鼓书,形成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它的是主要特色是大起板、大哼腔、小哼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常演唱时用的是武乡方言,演唱时把武乡琴书的特色:幽默、诙谐、风趣表演的恰到好处,善于在细微的情节中刻画人物形象,风韵独特,别具一格,常善于吸收各家之长,演唱时继承了父亲常广生的艺术风格,在保留原派的传统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京剧、豫剧、晋剧、山西民歌、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武乡秧歌小调等音乐,并拟仿京津鼓曲、潞安鼓书与山东快书的表演技法。把曲艺与戏曲、歌舞融为一体,常弹奏的月琴能变五种调,自弹自唱,演唱时当场即兴,出口成章,曲调多变,吐字清脆,音色甜美,深受群众欢迎。
常不仅在曲艺探索、创新中刻苦勤奋,而且对队上盲艺人十分关心,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冻人的严冬,在三十年的曲艺生涯中他领着艺人们走遍了山西和大半个河北的山山水水,成为盲人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