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是谁代言人
㈠ 海尔集团的CEO,总裁,副总裁都是谁
海尔集团的CEO是张瑞敏,总裁是周云杰。
㈡ 海尔的创始人是中国人吗
是中国青岛人~~
㈢ 海尔公司的创始人是谁
海尔公司抄的创始人是张瑞敏。
张瑞敏,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大大、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于1984年12月,出任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1988年12月,带领海尔获得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1991年12月,成立海尔集团,任总裁。
(3)海尔是谁代言人扩展阅读:
诞生于1984年的海尔,是海尔集团家电主品牌。全球设有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产品涵盖冰箱冷柜、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电视、厨电、智慧家电和定制产品八大品类。
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创业初期,只有一个产品,全厂职工不到800人,现在海尔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职工2万多人。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并实现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㈣ 海尔的创始人是谁
海尔是民族企业也就是说~创业前期是属于国营企业~企业转型现在是民营企业~但是任何一个好的企业需要的是一个有见识有远见有抱负有责任心的管理着~张瑞敏就是代表~
㈤ 海尔是否需要形象代言人代言人需具备什么条件选择一个形象代言人你会选谁,理由
看情况,不是每一朵红花都需要绿叶的存托才美丽。假如销售和知名都得到客服的认可,那可以不用在形象代言;假如需要形象代言,首先是中国人,条件爱国的,没有负面新闻的,假如我选择我会选择成龙,因为他实力派的代表,在国内国际都是名人,声誉享誉全球。
㈥ 海尔空调代言的女明星是谁
靠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信任 不需要明星,海尔质量,放心购买
㈦ 海尔热水器广告的女主角是谁啊
王呈 上海知名的广告模特
㈧ 海尔集团首创者是谁是海尔么
是琴岛-利勃海尔,有如下介绍: 跟他一起“下海”创业 1982年,我被调到青岛家电公司工作,任引进项目办公室主任,当时张首席(张瑞敏)任家电公司副经理。那时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拨浪潮,所有的企业都想找到一个可以引进的项目,因为找到项目这个企业就有活路了,但家电公司等了两年却没有争取到一个项目。1984年,机会来了。德国“利勃海尔”当时来中国晚了些,家电公司就抢到了这个项目。 “利勃海尔”这个项目就是张首席争取来的。当时,他到北京去批引进项目的时候,冬天天气很冷,坐火车又没有座位,为了节约一些体力,他就带着马扎上车,在北京就从马路上买点花生米什么的带着充饥。项目跑下来了,为了兑现当时给有关部门“一定能做好”的承诺,张首席就亲自来操作这个项目。他是非常讲信誉的,自己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好,如果没有这个性格,他就不会亲自去创业,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海尔。 当时我也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引进工作,成为了张瑞敏的主要助手。但是,当初张首席让我跟他一起“下海”创业时,我心里确实没有底,当时就想干个两三年再回家电公司,没想着长久干下去,也没想着张瑞敏能长久干下去。事实上,当时在青岛黄海饭店开项目论证会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看好这个项目:一分钱也没有,就那么几块地,几间破房子,要把那些没见过、也不懂的设备引进来,谁心里都没底。 我当时不很情愿到企业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太苦”。此前我也曾经在企业待过,当时去企业被戏称为“下地狱”,但进入青岛电冰箱厂这个“地狱”后,我却一直干了20多年,直到现在我已经64岁了,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只要对企业还有用,我就愿意一直工作下去,因为忙习惯了,乍一停下来,可能还不适应,离不开了。至于当时张首席为什么选中了我作为他的副手,这个问题你得要问他自己,不过我想他总有自己的想法。你们也知道,他说过一段流传甚广的话:“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还在利用上班时间买菜、织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 当时,不懂冰箱怎么造?我就去图书馆找怎么做冰箱的书,终于找到一本叫《电冰箱》的书,作者叫单大可。一打听,这人在上海,于是我就赶到上海去找到他来做顾问,让他从头给讲了一遍冰箱的基本原理。当时,厂里还派了一个技术部门到北京雪花冰箱厂去参观学习,偷偷学艺,根据带回的零部件,自己画出图纸,然后用单大可教的“土办法”来造冰箱。当时,大家就一个想法:争口气,造出冰箱,促成引进项目。 每个企业都知道抓质量的重要性,但海尔抓质量之早、之狠、之一贯还是超出了一般企业。为什么?说到底,质量是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诚信问题。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已经成为我们海尔发展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在这个事件中,我和张首席扣掉了自己当月的工资。我的质量管理神经也受张首席的启发,紧绷绷的。我认为抓质量仅仅有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做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有一次,我在冰箱某分厂检查质量工作,在一台冰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根头发丝,责任者不以为然,认为头发丝并不影响冰箱的质量,拿掉就是了,何必大惊小怪。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马上召集所有有关人员开会进行讨论,我就想通过这件事最 终使责任者心服口服,让质量意识渐渐融入每一位员工心中。 让3万个职工变成3万个张瑞敏 在我的印象中,张首席几乎天天在看书,尤其爱看中国古典和国外的相关书籍。他从中国古典中悟“道”,从西方书籍中学“术”。如今的他是国际知名的管理大师,但20年前的张瑞敏完全没有今天的这些理论和经验。最可贵的是,张首席善于学习,但又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他也善于实践,这就是他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 我认为,之所以海尔会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张瑞敏素质的提高比海尔的发展更快,否则,要么企业不发展,要么张瑞敏被企业淘汰,所以他说做企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张首席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又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由兼并企业而总结出来的著名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被哈佛大学收为教学案例,海尔由此成为被哈佛大学纳入MBA案例库的首家中国企业。 正是由于张首席善于学习和创新,海尔始终领先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潮流。20世纪80年代,市场物资供不应求,真正是“机器一响,黄金万两”,海尔率先实施了质量工程,到1988年就拿到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块质量金牌。到了1989年,供求已达到平衡,产品质量成了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开始抓产品质量,而海尔又提升了一步:从抓产品的质量延伸到服务。当大家都重视服务时,海尔又进一步提出“为用户创造需求”,出了“洗衣机可以洗地瓜”的著名案例。 张首席是一个思想家,他的经营思想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时刻为适应新形势而变化。他经常跟我们举例说,惠普和IBM都非常好,但却被戴尔超越了,为什么?因为戴尔的组织结构是最适合信息化时代的。对于海尔来讲,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此,虽然现在的组织结构很好,在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但是信息化时代的竞争要求打破这个组织结构,这很难,相当于一次地震。就像提出流程再造的哈默博士所言,流程再造相当于把一个监狱的犯人全部放出来了,一切都乱了套。如果企业经常要这么做,挑战太大了,而不做则会没有竞争力,这将是我们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尔内部的高级经理人培训会雷打不动,张首席和我都会参加,与中层干部们一起分析案例、互动沟通。由于培训会在周六,我们的行程安排都会以此为轴心,足见他对此会的重视。现在的周会改在各个下属单位轮流展开,但仍然在坚持。 对于外界普遍担心的“张瑞敏之后的海尔会不会受到影响”的问题,我觉得,这也需要用学习来解决,只要把海尔的基因传下去,海尔的3万个职工就会变成3万个张瑞敏,还担心什么后张瑞敏时代的问题? 成功之处在于做人 像我一样,海尔的核心团队中好多都是20年一直跟随张首席的老将,除了事业上的顺利外,最主要的是张首席这个人很“正”,20年了,他一点也没变,“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我觉得他做人是很成功的。 面对媒体,我们遇到最多的问题总是这两个:一个是改制(MBO),一个是外界对业绩真实性的质疑。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听到了许多喧闹的声音。外界对海尔有各种评论很正常,“枪打出头鸟”,海尔做得好了,自然会引来怀有各种心态的人的评论,我们对这些声音会听,对自己有用的就会吸收,没有道理的就不去理会,因为有些人你越跟他辩论他越高兴,他就靠这个出名嘛。 张首席对此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他曾经在公司内部会议上针对媒体的“围攻”说,“我们做起来了,那记者就是错的;如果我们做不起来,他就是对的。打败我们的不是媒体,而是我们自己。”在海尔20年庆典上,张首席又说到了外界的质疑:“如果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对海尔的质疑甚至个别的恶意中伤,就没有今天的思考更加冷静、思维更加缜密、心理承受能力更加坚强、可以更加有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海尔,我认为这是好事,这些质疑不管对错,对海尔都是一种提醒,我们会更好地思索这些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片赞扬声中的企业不可能很好地生存。” 我和张首席一直觉得所有制与工作积极性和企业活力没有因果关系,关键看管理,企业能否做大也与所有制没有关系,主要看企业领导人的目标。国外的体制清楚不清楚?还是天天有破产的,海尔目前的企业活力已经与所有制没有关系。我们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贡献与量化股权的问题了。
㈨ 海尔集团的创始人是谁啊
张瑞敏
㈩ 海尔集团的总裁是谁
海尔集团的总裁是杨绵绵(女),首席执行官是张瑞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