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母代言人
『壹』 孔子的母亲叫什么名字
孔子的母亲叫颜徵(zhēng)在(前568-前537年),今作“颜征在”,其被后人加封为启圣王夫人。
叔梁纥死后,颜徵在与孔子的生活相当困难。
坚强勇敢的颜徵在,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将孔子培养成身高九尺六寸、以博学闻名的英才。
孔子17岁时,颜徵在因操劳过度而逝。
(1)孔母代言人扩展阅读
一、孔子的父亲
叔梁纥(公元前622—公元前549年),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生于春秋时期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为逃避宋国战乱,流亡到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父亲。
年近七十生孔子。
二、颜氏事迹
叔梁纥与正妻施氏有九个女儿,没有儿子。
他的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却因为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
叔梁纥便向鲁国颜氏求婚。
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叫颜征在。
颜父对三个女儿问道:“陬大夫叔梁纥的父祖辈虽然都只是士,但他却是商朝贵族的后裔,而且他身高十尺,武力绝伦,我非常希望能与他联姻。
虽然他年纪大且性情急躁,但这不值得犹豫不决,你们三个谁能够嫁给他做妻子?”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没有回答,颜征在上前对父亲说:“听从父亲您的决断,还有什么好问的”颜父说:“就是你能嫁给他了”他便将颜征在嫁给了叔梁纥。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了,埋葬于防。
孔子当时年幼,长大后不知道父亲的埋葬处。
母亲颜征在死后,孔子先浅葬母亲于五父之衢。
然后,四处询问父亲的墓址,直到郰曼父的母亲告诉了他。
孔子才依照礼的规定,将父母合葬于防,并为之造坟,坟高四尺。
『贰』 孔子和麒麟是什么关系
2010-04-27 21:05
《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但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其母颜徵在曾见到过麒麟。我认为这是以讹传讹,完全有可能是孔母的一种错觉,而被后人出于政治目的利用了。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在尼丘山与18岁的颜徵在野合,生了孔丘仲尼。这里就有很多悬念,72岁的老汉、18岁的少女因何都去尼丘山,并且就能野合呢?史书虽然没做具体交代,但可以根据史料合理想象。合理的解释当是孔父带着手下去尼丘山打猎,碰巧打死了一只鹿。于是像《诗经.野有死麕》中的那个小伙子吉士一样喝了鹿血,使得老夫聊发少年狂,产生了强烈的要求。而作为在旁观战的上山打柴或挖野菜的农家少女,亦正值思春年龄。在那女性十四、五岁即为人母的时代,十八岁已经是大龄女青年了,正为嫁不出去焦急呢。加上孔老先生虽然当时家庭境况不好,年纪也老,但毕竟是贵族世家,跟了他也不算辱没祖先。结果老夫少妻一拍即合。正是年轻孔母的这一决定,不仅为后世的优生学提供了研究证据,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试想如果没有孔子,那中国的历史还不得重写啊。
偷尝禁果的女孩神情恍惚,当时没看清楚孔老汉猎获的鹿的真面目,过后讲给儿子听,当然是似是而非、似鹿非鹿地描述,这样鹿变麒麟,也就顺理成章,一点也不奇怪了。孔子从小就从他母亲那里知道了世有似鹿非鹿的麒麟一说,后来又从典籍中进一步知道世有麒麟的记载。所以当他后来看见似鹿非鹿的动物时,便一口认定是麒麟。也正是麒麟与他的出生有关,因而也才有后来的泣麟一说。至于麒麟吐玉书一说,显而易见当属后人臆造,打死了鹿口中喷出的只会是血。正是这血,成就了孔老先生迟到的姻缘,促成了一代圣人孔子的诞生。因此可以说没有鹿就没有孔子。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正是如此,所以孔子后来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如果孔子一直就这么平平常常,肯定就不会有后来的麟吐玉书之说。可孔子偏偏后来成了一代宗师,一向喜欢追根求源的文人们,于是就替他戴上了一个又一个光环,麟吐玉书之说当是众多光环其中的一个。
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想象有根据吗?对于历史可以这么想象吗?凭空想象当然不行。大家都知道,《诗经》是孔子编订的,所以称为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但就是号称思无邪的诗经里,不仅有关关雎鸠,而且有野有死麕这样歌颂婚前性行为的篇章。这合乎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吗?其实人们熟知的所谓封建礼教,当是宋代以后的儒学家门制定的。孔子父母野合而生孔子的事,不仅被堂而皇之的写进正史,而且孔老先生压根也没想隐瞒,不然怎么把野合的地点尼丘就当作儿子的名字了呢?孔子编订《诗经》而保留野有死麕这样的篇章,其实也有为其老爸开脱的用意。你看,不仅是老爸这样干呢?说明当时人们对于性是开放的,就像现在,谁会再去责备婚前性行为呢?婚礼与小孩满月一道办的事也堂而皇之、司空见惯。
再看传说孔母生孔子前,曾见过麒麟一节。麒麟本是没有的动物,孔母何以见到呢?说是完全凭空也可能不是,最大的可能就是见到的是鹿。再联系鹿的助人生育,鹿血的壮阳作用,古人身体再好,孔父七十有二,抑或像小说家鼓吹的刘元谱七十三岁双生贵子,如果没有保健品帮助,性功能正常的可能性也不大。而女人在恋爱时智商是最低的,把野合现场见到的鹿的形象描述得似是而非,使人联想彷佛就像麒麟,也在情理之中。
21、为什么说麒麟崇拜是鹿崇拜的新阶段
麒麟崇拜是在吸纳鹿崇拜的某些涵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麒麟崇拜是鹿崇拜的一个崭新阶段,是以鹿为主要构建和特征的新的图腾崇拜。传说中麒麟在百兽中地位仅次于龙。这种崇拜是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发端并完成的。麒麟所代表的应该就是儒家核心思想——仁。所以麒麟崇拜源于孔子,但肯定不是孔子创造的,也不应该是孔子时期创造的。儒家学说在汉以前,只是众多学说的其中一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麒麟可能就是汉时儒家学派打出的一面旗帜,麒麟崇拜其实就是儒教崇拜。历史上儒、道、释三教都对鹿有所崇拜。但道教强调的是我们鹿的神性,并把鹿作为“三轿”之一,养鹿骑鹿的非神即仙。李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句,即是道家与鹿的关系的真实写照。佛教强调的是我们鹿的善性,释迦牟尼的前身就是鹿。佛教故事鹿王本生就是讲佛陀前世转生成鹿王行善的神迹,规劝人们行善、慈悲并尊信佛陀的故事。儒教强调的则是我们鹿的德性。孔子编定的《诗经》呦呦鹿鸣篇,就历来被解释为鹿的德音的表露。鹿的德与儒家的仁不谋而合,所以儒家寻找代言人,就把眼光盯在了我们鹿身上。于是以鹿为基本元素,以孔母的口述为蓝本,并参照古书中有关怪兽的记载,最终推出了麒麟的形象。为了提高麒麟的可信程度,就把它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出身和经历联系了起来。这是人类对我们鹿崇拜的第一次飞跃。
从民族学的角度看,古人信奉人种的“天神感化”,认为蛮、貉、羌、狄“乃犬、羊、狼、鹿之遗种”,“不可同群”。这是古代以文化要素为核心、以中华天下为理路的想象式种族地理和种族形貌的遗绪。(见纳日碧力戈《民族主义.象征符号.中国》一文,载于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第543页)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华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并推动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自此,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及淮、汉流域广大地区的居民,已基本上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67页)到了汉代,随着大一统天下的形成,民族的融合不断扩大,为消除边远民族动物遗种的历史偏见,合理吸收北方民族鹿崇拜的元素,再造新的图腾也为时代的需要。于是麒麟应运而生,完全顺理成章。麒麟代表的不仅是儒家学说,应该也是代表历史上不断融合中的中华民族新的阶段。这是中华民族最终形成,鹿崇拜最终发展为龙崇拜的一个崭新的阶段。麒麟付诸视觉形象也最早见于汉画像石,可见早先只有传闻,人们并不知道麒麟啥样,人们记载的很有可能是鹿的怪胎的种种传闻。就像民间传说的牛下麒麟猪下象,其实都是指的怪胎之类的传闻。后来麒麟形象见诸纸质书籍,尽管在不断完善,但总体来说也没超出汉画像给出的蓝本。由此可见,汉代乃是麒麟崇拜的发端。
『叁』 孔子的生父到底是谁,为何孔母到死都不愿告诉孔子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和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有《春秋》和《六经》,从一介平凡之辈到儒家大师,可谓是十分传奇了。像这样的儒学大师,自然会有一些经典的故事流传下来,《史记》就有记载很多关于他的事情。这其中,比较受人关注的就是孔子到底是何出身,他的父亲又是谁?
所以,在了解到叔梁纥和颜征在的这些事情之后,就很容易理解颜征在为什么直到死也不愿意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谁,这是她心里一道过不去的坎和伤疤。
『肆』 孔子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
孔子生于尼山,孔子父亲叔梁纥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了。葬在曲阜房山。叔梁纥死后不久,因孔子是叔梁纥与孔母颜徵在“野合”而生,畏于人言及经济方面的困难,孔子母亲颜徵在只好带着孔子与孟皮(孟皮是孔子庶兄,叔梁纥妾所生,身有残疾)迁居到鲁国的都城阙里。
『伍』 孔子她妈是谁
颜氏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陆』 孔母的资料
孔母——世上最杰出的母亲
宣伶俐 老师
孟母是培养出了一个亚圣。然而孔子的妈妈培养出了一个大圣,但是我们很少有人说起孟母和孔母有什么联系,很少有人知道孔母也是一位世上最伟大的母亲,她是孟母的榜样,孟母的搬迁效法了孔母的搬迁,孟母的行为轨迹很像孔母的行为轨迹,我个人觉得孔母比孟母更令人敬慕。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个很有血气的人,有勇力,很勇敢。他的人格魅力在于,宁愿自己去死也要把自己的战友救出来。据《左传》记载,鲁襄公十年发生过一次战争,晋国、鲁国等军队包围了逼阳,叔梁纥也参加了战争,逼阳守城的官兵心生一计,拉起城门的闸门,先放敌军进城门,然后再放下闸门,来个瓮中之鳖加以歼灭。叔梁纥很机警,他发现其中有诈,就冲上去用手托起那放落下来的闸门,让战友们得以退出城外,然后自己再逃脱出来。当时有人用“有力如虎”来赞扬他,于是叔梁纥“以勇力闻于诸侯”。鲁襄公十七年,又有一次战事。齐国的军队包围了鲁国的防邑,鲁国的贵族臧纥、臧畴、臧贾都被围困在那里,叔梁纥也在其中,情势越来越危急,叔梁纥毅然组织并率领300名甲士,在一天夜里护送臧氏兄弟顺利突围。最难能可贵的是,叔梁纥把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后,又连夜再勇敢的冲进包围圈,固守防邑。后来齐国终于撤军。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英雄啊!面对这样一位有勇力的壮士,应该有很多崇拜者吧?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叔梁纥与颜家女生孔子是野合而生。司马迁使用了一个很吸引人们眼球的“野合”一词,同时这也成了千古之谜。叔梁纥在颜氏之前,先娶了鲁国女子施氏,据说一共生了九个女儿。叔梁纥希望生个儿子,于是又娶了第二房,终于生了个男孩,但孩子的腿有问题,这就是孟皮,“皮”就是取“跛”的意思,孩子是个残疾,这终不能令叔梁纥满意,于是就有了颜氏女与他的“野合”。对于“野合”一词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指不合礼仪的结合,因为双方年龄相差很大,叔梁纥当时已经超过64岁,而颜氏还不满20岁。有学者推测说叔梁纥当时已经没有父母,是自己去求婚的,因为既没有父母之命,又没有媒妁之言,所以称“野合”。不管怎么说,颜氏女嫁给叔梁纥不会是明媒正娶。既然大家说法不一,我个人更愿意想象为颜氏女对叔梁纥存有仰慕之心!叔梁纥是个英雄,有勇力,也一定身材魁伟(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大概是有遗传吧?)。对这样一个“以勇力闻于诸侯”的英雄,颜氏女不能不仰慕他,所以当叔梁纥前来求婚时,颜氏女才会不顾年龄差距,不顾有无名份,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地与他“野合”。如果没有这样的“野合”,世上就少了一位圣人,中国或许就没了灿烂的的儒家文化!
孔子三岁时,其父去世,其母也不过20出头,这样一个年轻的女人,却要承担起这个家庭的生活负担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她连丈夫的墓地在哪都不知道,拖着幼小的孩子,受尽世人的白眼,我们无法想象年轻守寡的孔母在当时是怎样的处境!她没有寻死觅活,没有抛下孩子改嫁。面对生活的困境,她作出了大胆而又智慧的选择。
首先,颜氏选择了自由和独立。试想,如果让她在那个大家庭继续生活下去,有大房,有二房,还有那么多孩子,她这样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野合”小妾,肯定会陷入没完没了的家庭纠纷之中。也许颜氏有足够的忍耐之心,能够忍受家人各种无理的指责。可孩子怎么办?难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始终蒙受这层家庭的阴影?不,不能。必须让孩子尽快摆脱这种家庭的纷扰,让孩子在阳光下享受一份健康的母爱。于是颜氏毅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这个家,自立门户!这一举动需要何等的勇气?一个寡妇带着三岁的孩子,举目无亲,无财无势,但为了孩子,颜氏豁出去了。
其次,颜氏选择了搬家进城。她要选择一个使自己孩子茁壮成长的环境。她选择从乡下搬到城里去,而且这个城不是一般的城,是鲁国的都城。孔母的这个选择很有远见:都城的文化氛围,最适合孩子的成长。当时鲁国的都城是保存周朝礼仪最好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因为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化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孔母的远见卓识,是在于要让孔子在高雅的文化氛围当中长大,要让孔子成为一个有文化,懂礼仪的上层人,从而振兴家族。孔母给儿子选择了正确的定向。 颜氏是个坚强的女性,最穷不低头,最累咬着牙,最苦吞下去,坚定不移地要把孔家的后代抚养长大。我们想象一下当年孔子跟他妈妈一起生活的场景: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个小孩,非常艰苦地生活着,或是日夜编织,或是帮人家补补洗洗,苦挨着一天又一天。她把丈夫的期望乃至这个家族的兴旺都寄托在自己柔弱的肩膀上,她为孔子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让孔家高贵的血统在孔子身上延续下去。
孔母身上有一种坚定的理念,那就是最苦不能苦孩子,最穷不能穷教育。尽管生活异常艰苦,但孔母变着法子让孔子接受教育。《史记》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五岁时做的游戏就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常常把一些祭祀用的祭器摆弄着,还按照大人那样行礼。这不是一般的孩子做得出来的。面对孩子的天性,孔母没有一棒打死,她看到了孩子的志向,为之欣慰,并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健康发展。我想孔子后来有这么大的成就,孔母功不可没,她注定是一位不平凡的母亲。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如果没有母亲的支持,孔子何来上学的机会!孔子贫且贱,他上不起国学,孔母省吃俭用把他送进了乡学,孔子在乡学里接受最初的启蒙教育,学到了一些谋生的本领,这才使孔子有了日后自学的基础。 孔子的母亲很不幸,她年轻轻就守寡,在都城的底层孤苦无依的带着一个孩子生活,那种操劳不用说了。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让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体力的劳累,心思的操劳,孩子的管教,全都压在她柔弱的肩膀上,她应该是积劳成疾吧?在孔子十七岁那年过早的离开了人世,那年她才三十多岁!孔子何其不幸,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孔子又何其幸福,他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 孔母是中国母亲的缩影,面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一切的母亲,孔子岂能不孝?儒家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大概也是这样来的吧?孔母可亲可敬的形象可以成为天下母亲的楷模。那么同为山东人的孟母也许就是从孔母身上学到了为人母的法则,她也要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最好的环境,让孟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也成为孔子这样的圣人。孟母做到了,孟子也做到了。
『柒』 孔子父亲去世后,孔母带着孔子回到了哪个国家生活
这位知友,孔子父亲去世后,孔母带着孔子回到了当时的鲁国生活。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
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2]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夏邑。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说法为孟皮小时候爬树摔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捌』 孔子的亲生父亲究竟是谁,孔母为何到死都不告诉孔子呢
孔子自己都说,他从小出生比较卑微,他和自己的母亲过的不是很好,也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问他的母亲,母亲也不告诉他。而且因为生活所迫,孔子不得不出去工作,来维持自己喝母亲的生计,就是因为这样,才导致孔子自己营养不良的。
『玖』 孔子他妈是谁
孔子母亲叫颜征在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商朝灭亡后,大哥微子被周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微仲继位,到孔子父亲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鲁国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亲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鲁国的始祖,周公旦的长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孙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后代在颜邑做邑首,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成为颜氏,孔子的母亲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晚年再娶年轻女子颜氏,生孔子,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从司马迁记载当中,印证了三个史实:颜氏女、野合和圩顶。
关于颜氏女,史料记载甚少,出现很晚的《孔子家语本姓解》是这样说的:“孔子之先,宋之后也。……伯夏生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当时,孔子的父亲年纪约在六十多岁,而颜氏女不满二十岁,让她心动的原因,除了孔父的“圣王后裔”、“武力绝伦”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门当户对”。
因为年龄相差悬殊,在当时不合礼仪,故有《史记》中记载“野合”之说;有说在野外合欢,按此说法,孔子为私生子。但历来儒家都避讳此说,认为有失“圣人”体面,才有《孔子家语》粉饰之说。其实,对“野合”之事,倾向于他们两人未婚同居。
『拾』 孔子的父亲是谁,孔母为何到死也没告诉孔子他的生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孔子的出身卑微,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当然,在春秋时期那个看中出身的时代,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是士族身份,孔子即使再努力恐怕也难以取得后来的成就。
据历史记载,孔子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母亲颜征在平时从来不提孔子的父亲,一直到死都没有告诉孔子他的身世。孔子的母亲死后,孔子才从别人口中得知父亲是曾经做过陬邑大夫(市长)的叔梁纥。
那么,颜征在为什么不愿意提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呢?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家语》记载得更为详细:
叔梁纥与正妻施氏有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却因为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于是,向颜家求亲。
颜氏问三个女儿说:叔梁纥是陬邑大夫,祖上是贵族,虽然年龄有点大(六十多岁),性情有些严厉,但这些都没什么问题。你们三个谁愿意做他的妻子?
两个大女儿都默不作声,小女儿征在上前回答说:“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不用再问了。”父亲听出了这话的语气,说:“你能行。”于是就将15岁的小女儿嫁给了叔梁纥。
《孔子家语》是孔子的后世弟子所作,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抬高颜家。司马迁的“野合”二字就是指,叔梁纥并没有正式地迎娶颜征在。
孔子的母亲所在的颜氏家族是被鲁国所灭的邾国人的后代,属于社会底层,地位仅比野人(住在城外的人)高一些。
而孔子之父叔梁纥来头可就大了。
叔梁纥,名孔纥,字叔梁,祖上是宋国公室,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的后裔。叔梁纥的祖父孔防叔因为宋国内乱而逃到了鲁国。因为孔防叔在宋国是士族身份,所以在鲁国也可以做官。叔梁纥是鲁国著名的大力士,也是一员猛将,靠军功当上了陬邑大夫。
孔子的父母一个是士族,一个近乎贱民,身份差距是很大。叔梁纥找颜征在纯粹是为了生儿子。
最终,颜征在为叔梁纥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孔子。但是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死了,终年73岁。
叔梁纥的死后,孔子只能跟随母亲生活。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从小为了生活,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做过牧童,经常帮人置办丧事,当过仓库管理员等。生活的艰辛迫使孔子学会了很多谋生技能。孔子从来不避讳自己悲苦的过去,甚至有些庆幸,正是因为自己处于社会底层,才能学会这么多东西。
孔子17岁时,母亲颜征在去世。就在置办丧事时,孔子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来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
于是,孔子做了一件大事:孔子在出殡时把母亲的棺材抬到了乱坟岗,意思是准备把母亲像同身份的人一样葬在乱坟岗,用来迷惑孔家人。等宾客都走之后,孔子找了几个人把母亲的棺材偷偷抬到了孔家的祖坟,和父亲叔梁纥葬在了一起。也算是一个大孝子了。同时也看出,17岁的孔子非常聪明能干。
从以上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和儿子就离开了孔家(很有可能是被赶走的),生活十分艰难。叔梁纥家虽然不一定很富,但总比颜征在这里要好得多。但是叔梁纥年长的儿女们并没有帮助抚养最小的弟弟孔子,也没有分给颜征和孔子在一些家产,以至于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中。在孔子成长过程中,两家老死不相往来。所以,颜征在从来不提孔子的父亲也就顺理成章了。
母亲去世后,孔子知道了自己的士族身份,就去找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兄弟俩总算相认,孟皮替孔子证明了士族身份。凭借士族身份,孔子得以进入官办的士族学校,系统学习周朝的礼制和其他文武知识。士族身份和在士族学校的学习经历使得孔子后来有了办学校和当官的资格。
(欢迎关注看下我的其他百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