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歌手
1. 中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是哪几位
中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有萧友梅、刘天华、贺绿汀、马思聪、谷建芬、王立平、谭盾、徐沛东等。具体介绍以下几位:
1、萧友梅
萧友梅(1884年~1940年),字思鹤,又名雪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中山,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2、刘天华
刘天华(1895年~1932年),中国现代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教育家。1895年生于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小提琴的技法和西洋器乐的创作手法,并融合琵琶、古琴的演奏技巧,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力,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
3、贺绿汀
贺绿汀(1903年~1999年),原名贺楷,湖南邵阳人。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
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
4、马思聪
马思聪(1912年~1987年),广东海丰人。中国杰出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与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影响力最大,其1937年创作的《思乡曲》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的音乐经典之一。1987年5月20日于美国费城逝世。
5、王立平
王立平,男,1941年8月5日出生,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从事知识产权工作16年。国家一级作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爱好音乐、文学、摄影;主要作品有:《潜海姑娘》、《鸽子》、《海港之歌》等。
6、谭盾
谭盾,1957年8月出生于湖南长沙茅冲,中国音乐人、作曲、指挥。中央音乐学院硕士毕业,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
1979年,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1983年以交响曲《风雅颂》赢得国际作曲大奖。
2. 清晨景颇山mp3。是云南德宏州歌手刘永江唱的
刘永江、男、景颇族、1980年10月生,籍贯:陇川县景罕镇,中共党员,本人酷爱声乐及音乐创作。1999年7月毕业于原德宏民族师范学校,1999年8月分配至陇川县王子树乡罗朗小学任教,2000年9月因工作需要调入陇川县王子树中学任教,2001年至2003年曾获陇川县青年歌手大奖赛三联冠,2002年至2003年到云南艺术学院专修声乐,师从字舟云教授。2005年赴北京中国音乐学院专修声乐,师从金铁霖教授。2006年调入陇川县王子树乡文化站,并随景颇歌舞团到全国各地及缅甸等地演出。2009年9月调入德宏传媒集团德宏广播电视台民语广播频率担任载瓦语播音员至今。现担任德宏传媒集团德宏广播电视台民语广播频率载瓦语译制中心副主任。经常参与州内各类大型活动并担任主持、歌手等任务。曾参与出版景颇族音乐专辑《林中之声》、《景颇神韵》等,并在其中发表个人演唱及创作歌曲。现正筹备发行个人景颇音乐专辑《纵歌之声》。个人创作作品有:《清晨景颇山》、《对唱西山广》、《陇川情》、《王子树》、《用么么》、《欢腾目瑙场》、《阳光山村》、《龙女恋》、《云岭荣光》、《朋友、慢走》等。
3. 景颇族的猪脚屋啥样
景颇族的住房用竹子、茅草建造。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猪、鸡。竹楼以屋脊为界隔成两半,一半是主人家居住和煮饭的地方。靠里面的一端为上方,由长辈住;靠外的一端为下方,由晚辈住。另一半用于招待客人和堆放杂物。
择地基 景颇族建房,对地基的选择极为慎重,地基选得好,才能幸福吉祥。选择地基的方法特殊而有趣,主要有:(1 )以米试地。在选好的地基上挖一个小坑,把一节竹子剖成两半,一半装上米粒放人坑中(家里有几口人,就在竹片里放几颗大米)。在大米的两头,用栗炭划上记号,然后把另一半竹片盖上去,用土埋好。第二天太阳出来时,再去扒开看,如果大米保持原状,说明此地宜于盖房,生活在此地衣食无优,日子好过;如果大米有被移动的迹象,说明地基不好,不宜建房;如果大米减少,则是凶兆,少一粒米就会丢一条命,少两粒米会死两口人,凡遇到此情况,必须尽快另选地基。
(2 )以水试地。在选中的地基上,挖一个小坑,把一截长10一15厘米、粗2一3厘米的新鲜竹筒装满清水放进坑里。竹筒上端用叶子盖好,然后用土埋起。
第二天清晨去看,如果竹筒里的水还是满满的,说明这地方水土养人,可做地基。如果水少了要另选地基。
(3 )以酒试地。把甜白酒用芭蕉叶包上两包,在选好的地基两端各埋一包,三五天后挖出。如果酒味甜,则视为吉祥,在此居住家庭和睦、五谷丰登;若酒味变酸,或者被蚂蚁吃过,则视为不吉,不宜盖房。
( 4 )以梦试地。有两种方式,一是地基选好后,晚上背着毯子去睡一夜,如梦见大海、日出、泉流等,则视为吉祥;梦见山塌方、太阳落山等为不祥。二是在选好的地基上取一把土回来,放在枕头下面,晚上睡觉梦见日出、大海、背米、吃饭等就做地基,梦见塌山、日落等就另选地基。
贺新房 房子快要建好时,主人家就准备好足够的米酒、水酒和肉食,待选定吉利日子后,就举行进新房的仪式。届时,邀请本寨村民和附近山寨的亲朋好友参加。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女人背着装有米、酒、油、盐等食物的礼篮,男人们敲打着象脚鼓、硭锣,兴高采烈前来庆贺。主人家安排几名身着盛装的女子站在路口,手持水酒筒,向每一位来宾敬酒。整个山寨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夕阳西下,"董萨"带领进行祭祀祖先神灵的仪式,同时"董萨"卜卦选定一男一女:女的身背米袋,手提铁锅;男的手持燃烧的木柴,庄重地走进新楼,举行新楼火塘的点火仪式。当火塘窜出火苗时,楼下擂响象脚鼓,鸣放鞭炮,新竹楼前一片欢腾。
夜晚,男女青年在新竹楼旁环绕着篝火,翩翩起舞,纵情歌唱。手捧酒筒的女子不断向宾客敬酒,酒助舞兴,酒煽激情,熊熊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
屋内的人们举杯畅饮,听歌手唱古老的"木占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眼前欢乐场面,追述景颇族祖先学会盖房的经过。贺新房的狂欢,将持续到第二天的拂晓。
4. 中国著名音乐家
伯牙:古代传说人物,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相传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是他的作品。
师旷:春秋时代晋国音乐家,相传《阳春》、《白雪》、《玄默》三操是他的作品。
嵇康:三国魏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单乐家,以所弹《广陵散》知名。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艺人,精通琵琶,因反对安禄山被支解示众。
李龟年:唐代宫廷乐师,作《渭州曲》。
董庭兰:唐代古琴家,以善弹《胡茄十八拍》的两种传谱著称。
姜夔: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有《律吕新书》等音乐著作。
朱权:明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和古琴家。论著有《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等数十种。
王玉峰:清末民间盲艺人,以“三弦弹戏”模仿谭鑫培、龚云甫等京剧名演员唱腔知名。
华彦钧:现代民间音乐家,人称“瞎子阿炳”。所作《听松》、《二泉映月》、《寒春风曲》等二胡曲最为依妙。
刘天华:现代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所作《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二胡曲发展了二胡的表现手法。
聂耳: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奠基者,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开路先锋》、《大路歌》、《前进歌》、《铁蹄下的歌女》等三十余首及歌剧《扬子江暴风雨》。
冼星海:现代作曲家、人民音乐家。作品有大合唱《黄河》、《生产》等,歌曲有《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等。
张曙:现代作曲家,作品有《保卫国土》、《洪波曲》等二百余首。
麦新:现代作曲家,作品《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
离我们比较近的,钢琴家殷承宗,傅聪,小提琴家俞丽拿(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最权威的演奏者)
新生代:李云迪,肖邦第十四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名.(肖邦钢琴比赛可以说是世界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在李云迪之前几届,第一名连续空缺,因为比赛评委非常苛刻严谨,宁可让第一名空缺,也不让平庸者得第一名!足见李云迪的优秀!!)
郎朗:郎朗是第一位与柏林、维也纳、美国五大等所有一流乐团长期合作,在全世界所有的著名的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年仅22岁的他,已成为继霍洛维兹和鲁宾斯坦之后世界钢琴界的又一位领军人物。郎朗的音乐才华以及热情奔放的性情相得益彰,使他成为古典音乐最理想的诠释者和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5. 景颇族民歌有何民族风情
“木瑙纵歌”“木瑙”是景颇支语,“纵歌”是载瓦支语,皆为聚会跳舞之意。传统的木瑙纵歌,既是宗教性祭祀活动,也是大型集体歌舞聚会。参加者可达数千人。舞蹈者着节日盛装,妇女挥舞扇子或手帕,男子挥舞长刀,在乐器伴奏下,边舞边唱。舞场上粗犷的“哦惹惹”歌声,打击乐、吹奏乐声,以及阵阵呼啸声和鸣枪声汇成一片,情绪热烈。木瑙纵歌中演唱的歌曲无固定安排,由参加者自由选择。唱词内容有景颇族历史渊源的叙述,有关于木瑙的传说,也有逗趣娱乐的各类短歌。乐队演奏的乐曲有《木瑙洞巴》以及“文崩音乐”的曲牌等。
跳新房新房落成之夜,邻居和亲友都到主人家表示祝贺,彻夜歌舞。由1人领唱,众人应和。歌词内容有对喜庆场面的描绘,有追述祖先学会盖房子的历史,风趣而富于哲理性。曲调朴实,速度中庸,结构规整,多为上下句乐段的重复变化,上句为领唱,下句为合唱。有的地区在合唱部分形成简单的和声;有时众人的合唱在领唱最末一小节的重拍(长音)上进入,形成简单的模仿。
丧葬歌凡老人逝世,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出殡前除由董萨(宗教职业者)主持祭祀活动外,还要连续几天举行歌舞活动,白天跳“嗯董康”,晚上跳“格崩董”,直至天明,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格崩董是一种集体歌舞,用3个不同音高的锣(其音高关系约相当于一个原位小三和弦的开放排列位置)作伴奏,舞者自由歌唱。景颇支唱“滚来”,载瓦支唱“滚样”,两者旋律不同,但曲调的情感都是赞颂中含有几分忧伤。唱词内容除了歌颂死者生前的好处外,还饶有风趣地解释了人间生死的现象,并安慰死者亲属。此外还有象脚鼓舞和长刀舞。由象脚鼓、锣、镲、竹笛、洞巴等乐器伴奏。
说唱音乐“勒戛”是景颇族对说唱性音乐的总称。有“木占”和“勒来”两种。没有文字记载的传统唱本,也没有以此谋生的职业艺人,但每一曲种中都有代表性的歌手,在不同场合演唱不同的内容。勒戛的音乐主要以吟诵性的唱腔为主,字多腔少,切分、跳荡的节奏和景颇族的语言特点相符。
木占是景颇支的说唱音乐。在举行木瑙纵歌、结婚仪式、新房落成、庆丰收、过年节时由老年人或成年男子 1人演唱。唱者席地而坐,以手指弹扇柄击节而歌,或有一些表演动作。其音乐结构为基本曲调的变化反复。每段开头,有一个衬腔乐句,中间是根据唱词长短不等的几个吟诵性的乐句;全曲结束时,加1~2小节的结尾。
勒来是载瓦支的说唱音乐。其演唱形式、内容、场合等和木占基本一致,只是曲调不同。其音乐更富于抒情性。有的地区在段落结束处,常有帮腔合唱,形成简单的二声部。
器乐景颇族的民间乐器有吐润,竹制,中间开孔,横吹,音色明亮而柔和;勒绒,竹制,有主管和输气管两部分,音域宽广,音质纤细;,近似汉族的竖笛;洞巴,由牛角制成的叭体、木质的管身和哨座3部分组成,音色浑厚;桑,由主管和固定音的附管组成,安装一铜质舌状簧片,音调恬静而深情。弹拨乐器小三弦从傈僳族传来。打击乐器有象脚鼓、锣、镲、大长鼓等。
文崩音乐景颇族器乐中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独立乐种。大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随着景颇族音乐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定型。有成套的曲牌、独立的乐队形式和传统的演奏程序。乐队编制是:以1至数支无膜竹笛演奏旋律,用大军鼓、小军鼓、、锣、小镲作伴奏,有时还加用洞巴、象脚鼓等。其曲牌都表示一定的礼仪性和风俗性的内容。如《文崩曲》、《司郎》表示礼节、致意;《西赛》表示亲热;《布里半》表示迎亲献花;《木南撒》意为送客等。
6. 歌手,大山,原唱的景颇歌
于立成[编辑] 于立成 男歌手 罗马拼音 Madalae.Kulele 英文名 FREDDY 暱称 大山 国籍 中华民国 出生 1973年10月06日 (40岁) 职业 歌手 音乐类型 流行音乐 演奏乐器 钢琴 出道日期 1997年10月 出道作品 《山风点伙-深藏不露》 代表作品 深藏不...(火星人)6288
7. 在景颇族的婚姻习俗中有着寡妇转房的习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媳,这算不算乱伦
敬酒迎新娘:不论是以各种形式娶来的新娘,到了男方村寨后都不能直接进入男方家,而是先在媒人家落脚,住上一夜。据说,这样是为了避免姑娘身上带来的鬼魂带到男方家。举行婚礼前,有媒人指定两名敬酒人,向新娘敬四次酒,敬完一次返回新郎家。第一次表示欢迎新娘的到来;第二次请新娘好好休息;第三次请吃好饭,第四次表示一切准备齐全,请新娘到新郎家。敬酒完毕,就为新娘梳妆打扮,之后由女方媒人执矛带路,两名伴娘相随新娘左右,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这时,新郎则带领一伙男女青年吹笛唱歌迎接新娘的到来。之后,这对新人来到早已准备好的婚礼仪式场地,由男方媒人宣布婚礼开始,首先让新郎新娘互敬烟酒,之后双方为在场的所有人敬烟、敬酒。
还有一种形式是抢婚。就是小伙子邀约几个伙伴,把新娘抢回家,再举行婚礼。这种形式在景颇族的婚姻形态中,为数最少。景颇族普遍流行婚后新娘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往往于婚礼结束后即回娘家生活,直到怀孕或生下了子女才到夫家长住。
在景颇族的婚姻习俗中,寡妇再嫁的比较少,而转房则较为普遍。按照转房习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弟嬉。不只在平辈间,就是在上下辈之间也允许转房,如叔伯可以娶侄媳妇,侄儿可娶叔伯母。但通过转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为她结婚时,曾和原夫祭过祖宗,跨过草桥。景颇族的婚姻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
景颇人的传统婚恋别具特色,婚姻恋爱是自由的,青年男女交往大方自由,他们将自由恋爱称为“千脱总”,意为串姑娘。通常采用唱山歌的方式,由相识到相爱。旧时,在结婚问题上并有自由,还是由父母包办的一种买卖婚姻,要经过女方父母这一关,需很多贵重的彩礼,男方又支付不了,就采用抢婚的方式,趁姑娘外出劳动时,邀约伙伴把姑娘抢回家,再托媒人带着聘礼到女方家提亲交涉,一般女方父母只好同意。 景颇人的婚礼热烈隆重。举行婚礼时,要杀牲祭鬼,请巫师念咒驱邪。
8. 景颇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民间乐器-景颇族的民间乐器主要有打击和吹奏乐器两种。打击乐器有增疆(大木鼓)、铓、锣、钹、象脚鼓等。增疆是景颇族的古老乐器,制作方法也十分简单,把一大段树杆掏空,蒙上生牛皮即可。铓、锣、钹、象脚鼓等乐器大多由傣族汉族传入,现已成为景颇族的主要乐器。吐良是景颇族的吹管乐器,男女老幼均能吹奏。制作方法也十分简便,砍下一节竹子,把两段打通后,在竹管中间开一个吹孔,一支吐良就做成了。吐良的吹奏方法是用左手大拇指和右手掌心各按一端管孔,或全开、或全关,或一开一关,改变管中气柱的长短而获得不同音量,加一次奏时口唇气息变化及超吹泛音,音量,加上吹奏时口唇气息变化及起吹泛音,使它能够吹出乐音有三组之多,音色轻柔独特令人神往遐想。近年来,音师们对吐良进行了改革,用两节竹子接成一个吐良,扩大了音量,使音更明亮,音域更加宽广。景颇青年不论在林间赶路或山上放牛,还是男女恋爱,都要伴着悠扬的吐任声。吐任传统独奏曲有《情歌调》、《放牛调》和《山歌调》等,它还常同象脚鼓等乐器合奏《配歌调》。吐任已由景颇山寨登上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大雅之堂,颇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9. 人山人海的景颇山是哪首歌的歌词
歌曲名 【平凡之路(后会无期主题曲)】 歌手名 【朴树】
徘徊着的 在路上的
你要走吗
易碎的 骄傲着
那也曾是我的模样
沸腾着的 不安着的
你要去哪
谜一样的 沉默着的
故事你真的在听吗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当你仍然
还在幻想
你的明天
她会好吗 还是更烂
对我而言是另一天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 渴望着
也哭也笑平凡着
向前走 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给过什么
向前走 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夺走什么
向前走 就这么走
就算你会错过什么
向前走 就这么走
就算你会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 渴望着 也哭也笑平凡着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
从来没得到答案
我不过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冥冥中这是我 唯一要走的路啊
时间无言
如此这般
明天已在眼前
风吹过的 路依然远
你的故事讲到了哪
10. 中国最早的音乐家是
孔子: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约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师。《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现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的作品。
雍门周:战国琴师。善鼓琴,尝为孟尝君鼓琴。后世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桓谭:东汉琴家。任掌乐大夫。所著《新论》,常论及音乐。并著《琴道》,介绍有关琴及琴曲的事迹。
蔡邕:汉末琴家。他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传为他的作品。
蔡琰:汉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儿。汉末,她被虏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琴曲中表现这一题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这些往往被认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此外,《玄默》、《孤馆遇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精于琴道。现存琴曲《酒狂》传说是他的作品。有音乐论文《乐论》传世。
阮咸: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
刘琨:晋代琴家。创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是最早以胡笳声编为琴曲的作品。
贺若弼:隋代琴师。创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西麓堂琴统》中存有《清夜吟》。
赵耶利:初唐琴师。琴艺冠绝当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叙录》九卷,《弹琴手势图谱》和《弹琴右手法》。他总结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些评论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董庭兰:盛唐琴师。从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薛易简:唐代琴家。他九岁弹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他在讲究“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在表现。还指出了从弹琴姿势反
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申出许多的弹琴规范。
义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门弟子。在越州法华山学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败,犹如云雾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潇湘水云》。又有《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作品。刘志方传其琴艺与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实为浙派的创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由学江西谱改学郭楚望谱,并参与编辑《紫霞洞琴谱》。其祖孙四代皆是著名琴师。后人推崇为“徐门正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泽畔吟》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从刘志方学郭楚望传谱。创作琴曲甚多,有《渔歌》、《樵歌》、《列子御风》、《山居吟》、《佩兰》等。其中,《渔歌》、《樵歌》的艺术水平很高。
严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创始人。琴风“清、微、淡、远”,所编的《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的谱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严徵同学艺于陈爱桐的弟子,但是琴风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等快节奏的琴曲,收入《大还阁琴谱》。琴风“徐疾咸备”,弥补了严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况》,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庄臻凤:清代琴家。弹琴近三十年,创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学心声》中,较为流行的有《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广陵琴派的先行者。所传琴谱于1702年刊为《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
徐祺:清代琴师。广陵派的继起者。传谱辑为《五知斋琴谱》,所收琴曲以虞山派为多,并对各曲进行了加工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渊源关系。
吴虹:清代琴师。学琴于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当时是广陵派鼎盛时期,琴家云集,日夜弹奏,对他很有帮助。他致力学琴数十年,编琴曲八十二首,于1802年刊印《自远堂琴谱》,为广陵派集大成者。
祝凤喈:清代琴家。十九岁学琴,致力琴学三十多年。著有《与古斋琴谱》,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
张孔山:清代琴师。学琴于浙江人冯彤云。咸丰年间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协助唐彝铭编成《天闻阁琴谱》。所传诸曲如《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点。经他发展加工的《流水》流传甚广。
陈钢 (1935-) 上海市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建国后入部队文工团,十五岁开始音乐创作,曾经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间奏曲等作品。1955年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从师于丁善德、桑桐和苏联专家,毕业后留校任教。大学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蜚声国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后又编写了《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乐作品。
贺绿汀 (1903-1997) 湖南邵阳县人。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随陈啸空等学习音乐。大革命期间曾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
1928年创作的《暴动歌》曾在海陆丰一带流传。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从著名音乐家黄自学习理论作曲,从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习钢琴。1934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在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获第一奖。此后进入电影界,参加歌曲作者协会,为左翼进步影片《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写音乐,其中《春天里》、《天涯歌女》等插曲广为传唱。“八·一三”事件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后到重庆,任教于育才学校音乐组。这时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风格清新的歌曲。1941年去新四军,1943年到延安,创建了中央管弦乐队。解放战争期间,继续教学和创作。合唱《新世界的前奏》,秧歌剧《刘德顺归队》,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晚会》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解放后,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大大,主要从事培养人才,但仍坚持创作,写有大量声乐作品和电影音乐。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华彦钧 (1893-1950) 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华清和号雪海,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尤精于琵琶。华彦钧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四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的器乐演奏深为群众欢迎,其超群技艺,早在十八岁时就已被当地的道教音乐界看好。他曾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能超脱狭隘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创作、演奏各种器乐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于世。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乐曲曾被录音,并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将其记录整理,编成《阿炳曲集》(音乐出版社1956年出版)。
雷振邦 (1916--1997)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能够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协会付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于北京,满族人。由于家庭生活比较优裕的,使他很小就接触到京戏。七八岁时,便能哼唱京剧小段,还能用胡琴拉京戏以及一些歌曲。
1928年9月,雷振邦来到沈阳奉天公立学校读小学,后入南满中学。在音乐老师的熏陶下,雷振邦学会吹得一口动听的口琴,加入学校口琴队,并成为该队的指挥。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并指挥演出。
1939年1月雷振邦去日本求学。在东京,他进了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预科。不到半年的时光,雷振邦便完成了预科专业,校长允许他跳级,转年便成为作曲系本科学生。
1943年雷振邦回到祖国,先后在北平女子中学和惠中女子中学做音乐教员。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在课余组织起一个五十多人的业余交响乐团。
雷振邦曾把中国古曲《悲歌》改编成管弦乐的曲子,供业余交响乐团演出,这是公开演出的雷振邦的第一部作品。
1949年6月雷振邦来到中国电影乐团从事专业作曲,,从此踏入影坛。
1955年4月雷振邦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作曲,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0多年间,他谱写的电影歌曲一百余首。他坚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创作了大量的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的音乐作品,形成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他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芦笙恋歌》等谱写的乐曲,都具有上述音乐特点。
1960年在第二届百花奖中,他为影片《刘三姐》的谱曲,荣获最佳音乐奖。以后他为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吉鸿昌》和《小字辈》谱写的乐曲,也分别在1964年和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举办的第一、二届“小百花奖”中获最佳作曲奖。
几十年来,雷振邦创作的故事影片音乐主要有:《董存瑞》、《马兰花开》、《芦笙恋歌》、《花好月圆》、《五朵金花》、《金玉姬》、《达吉和他的父亲》、《刘三姐》、《万木春》、《冰山上来客》、《景颇姑娘》、《战洪图》、《钢铁巨人》、《暗礁》、《吉鸿昌》、《小字辈》、《幽谷恋歌》、《明天回答你》、《精变》《赤橙黄绿青蓝紫》、《东方大魔王》……还有82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经风靡全国,广为传唱,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音乐作品,他不愧为是我国影坛深受观众欢迎的著名电影作曲家。
李焕之 (1919-) 原籍福建晋江,生于香港。1936年入上海国产音专从师于萧友梅。抗战爆发后,在厦门、香港等地从事革命歌曲创作。1938年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结业后留校任教,并主编《民族音乐》。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建国后,一直活跃在音乐战线,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大大。四十余年来,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除了传唱一时的《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古琴弦歌合唱《苏武》,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独幕歌剧《异国之秋》等,还编有《作曲教程》,并撰写了三百余篇论文,部分收入《音乐创作散论》一书。
刘天华 (1895-1932) 著名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省江阴县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入常州中学,开始学习西洋管乐器。1911年因学校停办而辍学,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2年赴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1914年返回家乡,先后在江阴、常州的中学里教音乐。其间曾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州学习二胡、琵琶;专程赴河南学琴;向僧、道和民间艺人学习多种民间乐器;记录民间乐谱,并开始音乐创作。1922年受聘赴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同年秋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教师。192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和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直至去世。任教期间,先后学习了三弦拉戏、昆曲、小提琴、和声学、理论作曲等,在广泛学习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宵》、《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和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同年,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参与发起“爱美乐社”。曾用五线谱和工尺谱准确地记录梅兰芳的唱腔(《梅兰芳歌曲谱》1930)。搜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一生中总共编写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一首琵琶练习曲。奠定了二胡专业创作和演奏的基础。
马可(1918-1976) 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书和二百余篇论文。他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编入《马可歌曲选》出版。以他为首集体创作的《哀乐》是现在国内最正式的傧仪用曲。
聂耳(1912-1935) 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任光(1900-1941) 浙江嵊县人。从小喜爱民间音乐,会拉琴、吹号、弹风琴。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当过钢琴修理工人,同时学习音乐。1927年回国后,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及歌曲作者协会。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同名进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并主唱)而一举成名。以后还创作了《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等电影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署名前发)、《高粱红了》等著名歌曲。此外,还创作过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1940年起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时不幸牺牲。
王洛宾 (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歌曲之王。王洛宾1913年1月生于北京,他父亲是油漆匠,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而且十分爱唱京剧和昆曲。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洛宾自幼就喜爱上音乐,并且对音乐有着很好的感受力和记忆力。
1919年,王洛宾入小学读书,这时正值“新文化运动”,王洛宾因此学会了许多学堂乐歌,同时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和日本的曲调。1924年,王洛宾入通县潞河一所教会兴办的中学读书,在唱诗班里他接触到西洋和声,并且对和弦有了初步的了解。1931年,王洛宾考入北平师范学校艺科,随俄籍老师霍尔瓦特夫人学习声乐和钢琴,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
“九·一八”事变以后,王洛宾希望能用音乐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忱,便为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创作了一首插曲《奴隶之爱》,这首曲子也是王洛宾的处女作。次年,由于家庭生活日渐困难,王洛宾不得不辍学,到一所中学担任音乐老师。
1937年,王洛宾参加了由著名作家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并随团出入枪林弹雨。在这个时期的战斗生活中,王洛宾还创作了《洗衣歌》、《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等歌曲。1938年春,西北战地服务团奉上级指示,派出作家萧军、诗人塞克、音乐家王洛宾和朱南星等人赴新疆开展工作,在六盘山途中的一个车马店里,王洛宾一行巧遇一名绰号叫“五朵梅”的民歌手,她是该店的店主。在大家的邀请下,民歌手为他们演唱了两首民歌,“五朵梅”演唱时那种丰富情感、意境,加上那抒情动听的旋律,令王洛宾沉醉在这优美的歌声中。
为了他深爱的西部民歌,王洛宾拜访了来往兰州、新疆的兄弟民族司机。有一位维吾尔族的司机给他唱了一首吐鲁番民歌《达坂城》,王洛宾一下子就被朴素优美、活泼明快的旋律迷住,立即记下了这曲调,并请人翻译了歌词,同时将其进行重新改编并定名为《马车夫之歌》改编后的这首歌曲,旋律更加流畅动听,情调诙谐幽默。这是王洛宾创作生涯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搜集整理的第一首少数民族歌曲。
从此以后,王洛宾每到一个地方就寻找一切机会搜集民歌,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王洛宾搜集、整理并记下了众多优美动听、有学术价值的各兄弟民族民歌,如维吾尔族《掀起你的盖头来》、《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哈萨克民歌《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玛依拉》、《黄昏里的炊烟》、《都他尔和玛丽亚》、《暮色苍茫》等。这些旋律流畅、曲调清新的歌曲直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搜集整理民歌的基础上,王洛宾还改编了许多民歌,如久唱不衰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经典之作,就是王洛宾根据哈萨克民歌《洁白的前额》(又名《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信》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首先在甘肃和青海一带传开,不久便流传到全国各地,数十年来,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
1996年3月14日,这位蜚声海外,影响过几代人的一代西部歌王,在乌鲁木齐与世长辞。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2011/8/6 7: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