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手娟舞
1. 怎么样练好手绢花秧歌舞蹈
去舞蹈学院买盘基础手绢花光碟<东北秧歌>.
肯定会对有帮助.我敢说肯定能练好..东西跟人协调有关系.大半天生..别着急慢慢来
2. 在跳胶州秧歌(有扇子和手绢)舞时可以在舞里加横叉竖叉下腰吗
长期练习中国舞,会让人由内而外的透露出柔美优雅的气质,同时还可以缓解压力,版塑造出优美的身体线权条等!
民族舞分类:
大民族:藏族、蒙族、维族、朝鲜族、傣族、汉族(胶州秧歌、东北秧歌、海阳秧歌、安徽花鼓灯、余年花灯)
小民族:彝族、苗族、佤族、羌族
授课内容:
身体的软开度 (大胯 前腿 横叉 竖叉 脚背 压肩 胸腰 下腰)把上基础训练组合(一位擦地 蹲 五位擦地 大踢腿)
把下技巧基础训练(平转 踏步翻身 小跳 四位转) 然后就是练成品舞
练习民族舞好处:
1.有较强趣味性2.培养舞者气质3.让人心情愉悦4.有益身心
南京Lavida舞蹈学校冬季民族舞等你来参加!
地址:浦口区桥北弘阳壹号A座1701~1705
3. 胶州秧歌舞蹈为什么一定要用扇子或手绢
以下是山东胶州秧歌的基本概况,之所以要用扇子和手绢等多种道具,也是民间历史文化的一种发展必然结果,更是一种戏剧也是以中国民间舞蹈,就像是维族舞蹈有鼓,藏族舞蹈有水袖和热巴舞蹈的鼓,朝鲜族的鼓等是一样的性质的!
《胶州市文化志》载东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逐渐成为定形的舞蹈秧歌,”此说忽略了关键问题“秧歌”一词的由来。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是南方劳动人民插秧所唱的劳动小曲。胶州所以有南方秧歌,是因为胶州在唐宋时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北宋时期作为北方唯一设置市舶司的码头,与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与南方商业贸易的往来,南方的文化艺术如秧歌等劳动小曲也随之传至北方。胶州秧歌应该是引进江南地方曲调,吸收了北方杂剧的精华,形成的新艺术形式。
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是一种戏剧,不是单纯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剧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员有行当,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歌舞剧。这样一个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剧种,不可能形成于一个不足百户的边远村庄,而应该是围绕胶州海运文化应运而生。从其曲牌、行当等艺术因素分析,胶州秧歌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它与南宋以来的杂剧、曲牌演唱有关,笔者根据胶州秧歌的曲牌、角色、表演形式以及流传地域文化特征等因素推断,胶州秧歌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起源的时间至少应在宋末元初。
胶州秧歌剧与杂剧有关的一个重要证据是胶州秧歌剧的表演形式。胶州大秧歌是广场(街头)四方连续的可视性表演形式,演员表演面对的是叫周观众。据考证,这种表演形式来自于早期的戏剧。顾学颉著《元明杂剧》:“近年在晋、陕、豫交界地区发现的宋辽金元时代的戏台遗址,不下十来处之多。其中最早的名为‘舞亭’,是个建筑在露台上而的亭子,可供四面观众观看。”这说明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从民间广场表演艺术发展而成的。胶州秧歌剧一直保留了广场艺术(街头)形式至解放初,后被文艺工作者在不断借鉴其表演艺术形式的同时,把具有完整内容性的表演部分删去戏剧部分,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就这样被人们遗忘了,但惟一能够窥见其古老形式的是演出前打场子的舞蹈部分。
(仅供参考)
4. 妈妈喜欢东北大秧歌,有手绢花的舞蹈教程吗简单教的仔细明白的,谢谢!
新华书店有售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手巾花---技巧教学》很好,东北秧歌巧教巧学巧练……楼主可以到书店考察看看。另“天天艺术”官方网站也有
5. 有没有教东北秧歌手绢花纯技巧的视频啊
http://you.video.sina.com.cn/b/5306248-1253706924.html
6. 怎样拿手绢跳广场舞
你指的那个手绢就是叫”方巾“,也就是跳东北秧歌一指头可以旋转的”方巾“,我们拿着方巾跳舞的时候,不要都拿着里面,要拇指在正面食指和其它三个指头在里面相互拿住中间的原型。这样食指方便转方巾。DJ小站
7. 东北手绢舞蹈介绍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