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丰乐
㈠ 谁有台湾作家王文华的散文《回家》呀。很感人的一篇文章,告诉我好吗非常感谢啊!!!
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与你分享 !___回家/王文华回家【王文华】 离家七年后我回到台湾,一切如常,仿佛我从未远离。 家,还是像从前一样, 有时给你温暖,有时令你抓狂。 家人,没有太大的改变, 有时无话不讲,有时要小心轻放…… 清明节,我们去爸爸墓前。 妈妈、哥哥和大嫂布置鲜花和水果, 我和六岁的侄子拔两旁的杂草。 「为什么要拔草呢?」侄子问。 「因为这是爷爷的家啊,就像我们家一样, 如果地上有脏东西,当然要清理干净啊! 」 我们上香、烧纸钱,火灭了之后, 妈妈从黑色外套口袋中拿出一个手掌大的红色小包裹, 像包着中药材。我注意看,上面是潦草的毛笔字迹, 我只看出「丰乐镇」三个字。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知道是老家来的东西。 家,对我来说是个疏远的概念。 回家的路,总比离家的路漫长。 小时候,爸妈把我们送进管教严格的私立小学。 我们住在民生社区,却要到景美兴隆路去上学。 那九年唯一的感觉是:为什么我家住得这么远? 每天早上,我坐○东到新生南路的清真寺, 再换253到兴隆路。 有时候起晚了,爸爸得开车送我, 再赶去上班,最后总是迟到。 有一天起晚,被爸爸说了一顿, 我一气之下大吼:「谁希罕你送啊?」 甩了门去坐公车。 那天下大雨,○东特别挤, 摇晃到清真寺,我快要吐出来。 公车停下,一名乘客用手把窗上的雾气擦掉, 我竟看到爸爸的车停在车站旁。 他的雨刷快速转动,两边的煞车灯焦急地闪烁。 他身子向前倚,撑着方向盘, 睁大眼睛注意来往的公车。 我犹豫了一下,没有下车。 我从来没有问爸爸在那里等了多久。 那个早晨,我的家在清真寺, 我宁愿跟陌生人挤在公车上,不愿回家。 上高中后,参加社团,每天七点出门,十一点回家。 上大学后,把户籍迁出台北, 为了申请六人一间、又脏又臭的宿舍。 自以为长大了,就觉得回家是一件不酷的事。 学校拱门长廊,图书馆有浩瀚的典籍。 家里只有蟑螂,和生锈的热水器。 学校有校园美女,女一舍的门口种著禁果。 家里只有发福的阿姨,和没有收好的麻将桌。 家,就像饭店。 唯一不同的是: 每天早上离家时,可以拿妈妈留在茶几上的零用钱。 当兵是第一次真正离家, 长年在家中得到的纵容和尊重,瞬间消失。 以前一回家就关门, 现在睡觉时可以听到一百多种不同的打呼声。 以前是爸妈叫你起床,现在是你站完卫兵去叫排长。 第一次,感到家的可贵。 很多人也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晚上洗澡时间, 蓝色公用电话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有些人一讲就是半个小时,你气得想拿刺刀把他分尸。 一个礼拜一次,我们收到家书。 一个月一次,和家人坐在营区的大树。 我不再是大少爷了,我是空军的新兵, 睡在僵硬的木板床上,失眠到天明。 出国念书的那晚,我和爸妈在机场告别。 什么时候再见面,一点把握都没有。 我在早上到达旧金山,朋友接我到学校。 我领了钥匙,搬进宿舍,坐在自己的房间,打开窗。 外面是茂盛的树和灿烂的加州阳光, 我终于到了天堂,但那一刻,一向自信的我开始慌张。 有一些东西不见了,我们虽然努力用各种方式去找回它, 但其实都在隔靴搔痒。 在国外,台湾学生遵循着农历,想尽各种方式联谊。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我们租下校内的活动中心, 举办舞会和卡拉OK。挤在同学家里,麻将打到筋疲力尽。 我们包粽子,形状和馅都推陈出新。 开国事论坛,有人故意要讲台语。 因为寂寞,爱情也变得容易。 离家的我们睡不安稳,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别人的体温。 第一封家书,在我开学后一个礼拜寄到。 爸爸在信中叮嘱我「出门在外的十一大注意事项」: 「一、开车上路前,先检查汽油与水箱水量是否足够…… 四、休息与睡眠要充足,熬夜对身体不好……」 我是史丹佛的MBA,爸爸担心我的车忘了加水。 我的GMAT考得比谁都高,但爸爸担心我不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 半年后,妈妈来看我。 「你早餐都吃什么?」她问。 「我会煎蛋饼!」 我从冰箱冷冻库中拿出超级市场买来的葱油饼, 丢到平底锅中,上面打一个蛋。 她摇摇头:「你至少要学会做红烧牛肉,这样可以吃牛肉面!」 临走前,她煮了一大锅, 够我、以及我在美国所有认识的人,吃一个礼拜。 她把做法一条一条地写在纸上: 「一、牛肉切成块状。二、把姜打碎。三、葱切成长段。 四、胡萝卜切成块状(要削皮!)……」 洋洋洒洒,也写了十一条。 儿子自己住半年了, 妈妈挂念的还是: 他会不会不知道胡萝卜要削皮啊! 后来我当然从来没去做红烧牛肉, 但当我感受到课业压力时, 我总是在心中默念:「要削皮!要削皮!」 那三个字成了我的大悲咒,念着念着,我平静下来。 对留学生来说,回台湾表示你没有办法。 没有人毕业后要立刻回去,大家都想拿绿卡。 为了留下来,我们愿意低头, 去华人的公司做大材小用的工作。 为了打进美国人的生活, 有些留学生甚至刻意不和台湾人交往,甚至以此为荣。 但我们虽然一心一意想移民, 孤单时哼的还是「听海哭的声音叹息着谁又被伤了心却还不清醒」。 朋友来美国玩,最渴望他带来台湾最新的CD。 我们开老远的车去买《世界日报》, 只是想知道台湾两三天前的消息。 住在校外的同学接cable,看得到台湾的电视新闻。 看到立法院打架吐口水,我们竟欢呼起来。 美国幸福地让人觉得虚幻,但你永远只能旁观。 台湾又脏又乱,但至少还有东森主播王佳婉。 出国后,搬家成了常态。 到了最后,不常用到的东西干脆放在箱子里不拿出来。 我毕业后开始工作,没在一个地方待超过一年。 一九九四年,纽约。九五年,东京。九六年,佛罗里达。 在东京,公司在繁华的六本木帮我安排一间公寓。 搬进去的那晚,坐在客厅里看到远方大楼顶端的霓虹灯, 听着电视主持人兴奋的日文,我的胸口很闷。 在佛罗里达,公司在墨西哥湾的海滩帮我找到豪宅。 我在四个房间之间走来走去,不知道该睡哪里。 回到纽约,周末下午在大楼的地下室, 注视着烘干机里滚动的衣服。烘完后, 我拿出衣服,发现内衣还是台湾带来的。 我离家好远,整整差了十二个小时。 但令我激动的,竟然只是内衣上的标志。 离家七年后我回到台湾,一切如常,仿佛我从未远离。 家,还是像从前一样,有时给你温暖,有时令你抓狂。 家人,没有太大的改变,有时无话不讲,有时要小心轻放。 妈妈有时会来我住的地方,帮我烧开水。 对于长大的儿子,这是她少数还能做的事。 妈妈烧水时,习惯把水壶里剩的一点点水倒在一个杯子里, 再把壶装满生水去烧。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把剩下的水倒在杯子里?」 她说:「因为烧开的水很烫,几小时之后才能喝。 那几个小时你可以先喝前一壶的冷水。 」 那时我终于了解:家,不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址。 任何地方,当家人对你表现出细心、体贴、没必要的担心, 和无心的贬抑时,那就是家。 它可以在清真寺,可以在民生社区。 可以在台湾,可以在美国。 可以在冷水和蛋饼之间, 也可以在那碗你永远没有做的牛肉面。 清明节那天,当我们要离开爸爸的墓地时, 妈妈打开手上红色包裹,里面竟然是稀疏的泥土。 她走到棺木上方的草地,一撮一撮,把包裹里的泥土撒在草地上: 「我回老家去了,带回来一些家乡的土,撒在这,你就等于回家一样了。」 我走上前去,拍着妈妈的肩。 她说:「这些土撒在这里,一点都看不出来。我原本以为闷在包裹里那么久, 土一定变黑了。没想到老家的土和这里的土,其实都一样。 」 那些土离开妈妈的手,落在地上、飘在风中,就再也看不见了。 在那一刻,我,曾经住过那么多地方的我, 没有人再提醒熬夜对身体不好的我, 在热水太烫时总有一杯冷水可喝的我,终于回家。 【2003/05/12联合报】
㈡ 求一篇台湾作家散文的读后感
台湾作家王文华的散文《回家》.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与你分享 !___回家/王文华回家【王文华】
离家七年后我回到台湾,一切如常,仿佛我从未远离。
家,还是像从前一样,
有时给你温暖,有时令你抓狂。
家人,没有太大的改变,
有时无话不讲,有时要小心轻放……
清明节,我们去爸爸墓前。
妈妈、哥哥和大嫂布置鲜花和水果,
我和六岁的侄子拔两旁的杂草。
「为什么要拔草呢?」侄子问。
「因为这是爷爷的家啊,就像我们家一样,
如果地上有脏东西,当然要清理干净啊! 」
我们上香、烧纸钱,火灭了之后,
妈妈从黑色外套口袋中拿出一个手掌大的红色小包裹,
像包着中药材。我注意看,上面是潦草的毛笔字迹,
我只看出「丰乐镇」三个字。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知道是老家来的东西。
家,对我来说是个疏远的概念。
回家的路,总比离家的路漫长。
小时候,爸妈把我们送进管教严格的私立小学。
我们住在民生社区,却要到景美兴隆路去上学。
那九年唯一的感觉是:为什么我家住得这么远?
每天早上,我坐○东到新生南路的清真寺,
再换253到兴隆路。
有时候起晚了,爸爸得开车送我,
再赶去上班,最后总是迟到。
有一天起晚,被爸爸说了一顿,
我一气之下大吼:「谁希罕你送啊?」
甩了门去坐公车。
那天下大雨,○东特别挤,
摇晃到清真寺,我快要吐出来。
公车停下,一名乘客用手把窗上的雾气擦掉,
我竟看到爸爸的车停在车站旁。
他的雨刷快速转动,两边的煞车灯焦急地闪烁。
他身子向前倚,撑着方向盘,
睁大眼睛注意来往的公车。
我犹豫了一下,没有下车。
我从来没有问爸爸在那里等了多久。
那个早晨,我的家在清真寺,
我宁愿跟陌生人挤在公车上,不愿回家。
上高中后,参加社团,每天七点出门,十一点回家。
上大学后,把户籍迁出台北,
为了申请六人一间、又脏又臭的宿舍。
自以为长大了,就觉得回家是一件不酷的事。
学校拱门长廊,图书馆有浩瀚的典籍。
家里只有蟑螂,和生锈的热水器。
学校有校园美女,女一舍的门口种著禁果。
家里只有发福的阿姨,和没有收好的麻将桌。
家,就像饭店。
唯一不同的是:
每天早上离家时,可以拿妈妈留在茶几上的零用钱。
当兵是第一次真正离家,
长年在家中得到的纵容和尊重,瞬间消失。
以前一回家就关门,
现在睡觉时可以听到一百多种不同的打呼声。
以前是爸妈叫你起床,现在是你站完卫兵去叫排长。
第一次,感到家的可贵。
很多人也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晚上洗澡时间,
蓝色公用电话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有些人一讲就是半个小时,你气得想拿刺刀把他分尸。
一个礼拜一次,我们收到家书。
一个月一次,和家人坐在营区的大树。
我不再是大少爷了,我是空军的新兵,
睡在僵硬的木板床上,失眠到天明。
出国念书的那晚,我和爸妈在机场告别。
什么时候再见面,一点把握都没有。
我在早上到达旧金山,朋友接我到学校。
我领了钥匙,搬进宿舍,坐在自己的房间,打开窗。
外面是茂盛的树和灿烂的加州阳光,
我终于到了天堂,但那一刻,一向自信的我开始慌张。
有一些东西不见了,我们虽然努力用各种方式去找回它,
但其实都在隔靴搔痒。
在国外,台湾学生遵循着农历,想尽各种方式联谊。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我们租下校内的活动中心,
举办舞会和卡拉OK。挤在同学家里,麻将打到筋疲力尽。
我们包粽子,形状和馅都推陈出新。
开国事论坛,有人故意要讲台语。
因为寂寞,爱情也变得容易。
离家的我们睡不安稳,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别人的体温。
第一封家书,在我开学后一个礼拜寄到。
爸爸在信中叮嘱我「出门在外的十一大注意事项」:
「一、开车上路前,先检查汽油与水箱水量是否足够……
四、休息与睡眠要充足,熬夜对身体不好……」
我是史丹佛的MBA,爸爸担心我的车忘了加水。
我的GMAT考得比谁都高,但爸爸担心我不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
半年后,妈妈来看我。
「你早餐都吃什么?」她问。
「我会煎蛋饼!」
我从冰箱冷冻库中拿出超级市场买来的葱油饼,
丢到平底锅中,上面打一个蛋。
她摇摇头:「你至少要学会做红烧牛肉,这样可以吃牛肉面!」
临走前,她煮了一大锅,
够我、以及我在美国所有认识的人,吃一个礼拜。
她把做法一条一条地写在纸上:
「一、牛肉切成块状。二、把姜打碎。三、葱切成长段。
四、胡萝卜切成块状(要削皮!)……」
洋洋洒洒,也写了十一条。
儿子自己住半年了,
妈妈挂念的还是:
他会不会不知道胡萝卜要削皮啊!
后来我当然从来没去做红烧牛肉,
但当我感受到课业压力时,
我总是在心中默念:「要削皮!要削皮!」
那三个字成了我的大悲咒,念着念着,我平静下来。
对留学生来说,回台湾表示你没有办法。
没有人毕业后要立刻回去,大家都想拿绿卡。
为了留下来,我们愿意低头,
去华人的公司做大材小用的工作。
为了打进美国人的生活,
有些留学生甚至刻意不和台湾人交往,甚至以此为荣。
但我们虽然一心一意想移民,
孤单时哼的还是「听海哭的声音叹息着谁又被伤了心却还不清醒」。
朋友来美国玩,最渴望他带来台湾最新的CD。
我们开老远的车去买《世界日报》,
只是想知道台湾两三天前的消息。
住在校外的同学接cable,看得到台湾的电视新闻。
看到立法院打架吐口水,我们竟欢呼起来。
美国幸福地让人觉得虚幻,但你永远只能旁观。
台湾又脏又乱,但至少还有东森主播王佳婉。
出国后,搬家成了常态。
到了最后,不常用到的东西干脆放在箱子里不拿出来。
我毕业后开始工作,没在一个地方待超过一年。
一九九四年,纽约。九五年,东京。九六年,佛罗里达。
在东京,公司在繁华的六本木帮我安排一间公寓。
搬进去的那晚,坐在客厅里看到远方大楼顶端的霓虹灯,
听着电视主持人兴奋的日文,我的胸口很闷。
在佛罗里达,公司在墨西哥湾的海滩帮我找到豪宅。
我在四个房间之间走来走去,不知道该睡哪里。
回到纽约,周末下午在大楼的地下室,
注视着烘干机里滚动的衣服。烘完后,
我拿出衣服,发现内衣还是台湾带来的。
我离家好远,整整差了十二个小时。
但令我激动的,竟然只是内衣上的标志。
离家七年后我回到台湾,一切如常,仿佛我从未远离。
家,还是像从前一样,有时给你温暖,有时令你抓狂。
家人,没有太大的改变,有时无话不讲,有时要小心轻放。
妈妈有时会来我住的地方,帮我烧开水。
对于长大的儿子,这是她少数还能做的事。
妈妈烧水时,习惯把水壶里剩的一点点水倒在一个杯子里,
再把壶装满生水去烧。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把剩下的水倒在杯子里?」
她说:「因为烧开的水很烫,几小时之后才能喝。
那几个小时你可以先喝前一壶的冷水。 」
那时我终于了解:家,不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址。
任何地方,当家人对你表现出细心、体贴、没必要的担心,
和无心的贬抑时,那就是家。
它可以在清真寺,可以在民生社区。
可以在台湾,可以在美国。
可以在冷水和蛋饼之间,
也可以在那碗你永远没有做的牛肉面。
清明节那天,当我们要离开爸爸的墓地时,
妈妈打开手上红色包裹,里面竟然是稀疏的泥土。
她走到棺木上方的草地,一撮一撮,把包裹里的泥土撒在草地上:
「我回老家去了,带回来一些家乡的土,撒在这,你就等于回家一样了。」
我走上前去,拍着妈妈的肩。
她说:「这些土撒在这里,一点都看不出来。我原本以为闷在包裹里那么久,
土一定变黑了。没想到老家的土和这里的土,其实都一样。 」
那些土离开妈妈的手,落在地上、飘在风中,就再也看不见了。
在那一刻,我,曾经住过那么多地方的我,
没有人再提醒熬夜对身体不好的我,
在热水太烫时总有一杯冷水可喝的我,终于回家
㈢ 我在女朋友家门口,可他爸在熬夜看电视怎么办
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与你分享 !___回家/王文华回家【王文华】
离家七年后我回到,一切如常,仿佛我从未远离。
家,还是像从前一样,
有时给你温暖,有时令你抓狂。
家人,没有太大的改变,
有时无话不讲,有时要小心轻放……
清明节,我们去爸爸墓前。
妈妈、哥哥和大嫂布置鲜花和水果,
我和六岁的侄子拔两旁的杂草。
「为什么要拔草呢?」侄子问。
「因为这是爷爷的家啊,就像我们家一样,
如果地上有脏东西,当然要清理干净啊! 」
我们上香、烧纸钱,火灭了之后,
妈妈从黑色外套口袋中拿出一个手掌大的红色小包裹,
像包着中药材。我注意看,上面是潦草的毛笔字迹,
我只看出「丰乐镇」三个字。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知道是老家来的东西。
家,对我来说是个疏远的概念。
回家的路,总比离家的路漫长。
小时候,爸妈把我们送进管教严格的私立小学。
我们住在民生社区,却要到景美兴隆路去上学。
那九年唯一的感觉是:为什么我家住得这么远?
每天早上,我坐○东到新生南路的寺,
再换到兴隆路。
有时候起晚了,爸爸得开车送我,
再赶去上班,最后总是迟到。
有一天起晚,被爸爸说了一顿,
我一气之下大吼:「谁希罕你送啊?」
甩了门去坐公车。
那天下大雨,○东特别挤,
摇晃到寺,我快要吐出来。
公车停下,一名乘客用手把窗上的雾气擦掉,
我竟看到爸爸的车停在车站旁。
他的雨刷快速转动,两边的煞车灯焦急地闪烁。
他身子向前倚,撑着方向盘,
睁大眼睛注意来往的公车。
我犹豫了一下,没有下车。
我从来没有问爸爸在那里等了多久。
那个早晨,我的家在寺,
我宁愿跟陌生人挤在公车上,不愿回家。
上高中后,参加社团,每天七点出门,十一点回家。
上大学后,把户籍迁北,
为了申请六人一间、又脏又臭的宿舍。
自以为长大了,就觉得回家是一件不酷的事。
学校拱门长廊,图书馆有浩瀚的典籍。
家里只有蟑螂,和生锈的热水器。
学校有校园美女,女一舍的门口种著禁果。
家里只有发福的阿姨,和没有收好的麻将桌。
家,就像饭店。
唯一不同的是:
每天早上离家时,可以拿妈妈留在茶几上的零用钱。
当兵是第一次真正离家,
长年在家中得到的纵容和尊重,瞬间消失。
以前一回家就关门,
现在睡觉时可以听到一百多种不同的打呼声。
以前是爸妈叫你起床,现在是你站完卫兵去叫排长。
第一次,感到家的可贵。
很多人也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晚上洗澡时间,
蓝色公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有些人一讲就是半个小时,你气得想拿刺刀把他分尸。
一个礼拜一次,我们收到家书。
一个月一次,和家人坐在营区的大树。
我不再是大少爷了,我是空军的新兵,
睡在僵硬的木板床上,失眠到天明。
出国念书的那晚,我和爸妈在机场告别。
什么时候再见面,一点把握都没有。
我在早上到达旧金山,朋友接我到学校。
我领了钥匙,搬进宿舍,坐在自己的间,打开窗。
外面是茂盛的树和灿烂的加州阳光,
我终于到了天堂,但那一刻,一向自信的我开始慌张。
有一些东西不见了,我们虽然努力用各种方式去找回它,
但其实都在隔靴搔痒。
在国外,学生遵循着农历,想尽各种方式联谊。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我们租下校内的活动中心,
举办舞会和卡拉OK。挤在同学家里,麻将打到筋疲力尽。
我们包粽子,形状和馅都推陈出新。
开国事,有人故意要讲台语。
因为寂寞,爱情也变得容易。
离家的我们睡不安稳,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别人的体温。
第一封家书,在我开学后一个礼拜寄到。
爸爸在信中叮嘱我「出门在外的十一大注意事项」:
「一、开车上路前,先检查汽油与水箱水量是否足够……
四、休息与睡眠要充足,熬夜对身体不好……」
我是史丹佛的MBA,爸爸担心我的车忘了加水。
我的GMAT考得比谁都高,但爸爸担心我不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
半年后,妈妈来看我。
「你早餐都吃什么?」她问。
「我会煎蛋饼!」
我从冰箱冷冻库中拿出超级场来的葱油饼,
丢到平底锅中,上面打一个蛋。
她摇摇头:「你至少要学会做红烧牛肉,这样可以吃牛肉面!」
临走前,她煮了一大锅,
够我、以及我在美国所有认识的人,吃一个礼拜。
她把做法一条一条地写在纸上:
「一、牛肉切成块状。二、把姜打碎。三、葱切成长段。
四、胡萝卜切成块状(要削皮!)……」
洋洋洒洒,也写了十一条。
儿子自己住半年了,
妈妈挂念的还是:
他会不会不知道胡萝卜要削皮啊!
后来我当然从来没去做红烧牛肉,
但当我感受到课业压力时,
我总是在心中默念:「要削皮!要削皮!」
那三个字成了我的大悲咒,念着念着,我平静下来。
对留学生来说,回表示你没有办法。
没有人毕业后要立刻回去,大家都想拿绿卡。
为了留下来,我们愿意低头,
去华人的做大材小用的工作。
为了打进美国人的生活,
有些留学生甚至刻意不和人交往,甚至以此为荣。
但我们虽然一心一意想,
孤单时哼的还是「听海哭的声音叹息着谁又被伤了心却还不清醒」。
朋友来美国玩,最渴望他带来最新的CD。
我们开老远的车去《》,
只是想知道两三天前的消息。
住在校外的同学接cable,看得到的电视新闻。
看到立打架吐口水,我们竟欢呼起来。
美国幸福地让人觉得虚幻,但你永远只能旁观。
又脏又乱,但至少还有东森主播王佳婉。
出国后,搬家成了常态。
到了最后,不常用到的东西干脆放在箱子里不拿出来。
我毕业后开始工作,没在一个地方待超过一年。
一九九四年,纽约。九五年,东京。九六年,佛罗里达。
在东京,在繁华的六本木帮我安排一间。
搬进去的那晚,坐在客厅里看到远方大楼顶端的霓虹灯,
听着电视主持人兴奋的日文,我的胸口很闷。
在佛罗里达,在墨西哥湾的海滩帮我找到。
我在四个间之间走来走去,不知道该睡哪里。
回到纽约,周末下午在大楼的地下室,
注视着烘干机里滚动的衣服。烘完后,
我拿出衣服,发现内衣还是带来的。
我离家好远,整整差了十二个小时。
但令我激动的,竟然只是内衣上的标志。
离家七年后我回到,一切如常,仿佛我从未远离。
家,还是像从前一样,有时给你温暖,有时令你抓狂。
家人,没有太大的改变,有时无话不讲,有时要小心轻放。
妈妈有时会来我住的地方,帮我烧开水。
对于长大的儿子,这是她少数还能做的事。
妈妈烧水时,习惯把水壶里剩的一点点水倒在一个杯子里,
再把壶装满生水去烧。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把剩下的水倒在杯子里?」
她说:「因为烧开的水很烫,几小时之后才能喝。
那几个小时你可以先喝前一壶的冷水。 」
那时我终于了解:家,不是在一个特定的。
任何地方,当家人对你表现出细心、体贴、没必要的担心,
和无心的贬抑时,那就是家。
它可以在寺,可以在民生社区。
可以在,可以在美国。
可以在冷水和蛋饼之间,
也可以在那碗你永远没有做的牛肉面。
清明节那天,当我们要离开爸爸的墓地时,
妈妈打开手上红色包裹,里面竟然是稀疏的泥土。
她走到棺木上方的草地,一撮一撮,把包裹里的泥土撒在草地上:
「我回老家去了,带回来一些家乡的土,撒在这,你就等于回家一样了。」
我走上前去,拍着妈妈的肩。
她说:「这些土撒在这里,一点都看不出来。我原本以为闷在包裹里那么久,
土一定变黑了。没想到老家的土和这里的土,其实都一样。 」
那些土离开妈妈的手,落在地上、飘在风中,就再也看不见了。
在那一刻,我,曾经住过那么多地方的我,
没有人再提醒熬夜对身体不好的我,
在热水太烫时总有一杯冷水可喝的我,终于回家。
【/05/12联合报】
㈣ 历史上杨氏的名人
杨贵妃
杨志
㈤ 广州优弘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广州优弘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主要从事发掘、培养草根主播为主。公司对主播提供一系列的扶持,包括设备仪器的提供、专业人员的指导、强大的推广部门支持等。优弘逸本着“用我们的双手,成就你的梦想”的经营理念,以主播的发展前景为己任,以公司和客户最大利益化,努力构建艺人、公司以及客户“三赢“ 和谐经营局面。
法定代表人:谷悦同
成立时间:2016-07-18
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010600160395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棠东丰乐路2号4006房
㈥ 随便介绍几个名作家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诗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生平】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其母以荻画地,教他写字。多诵古人篇章,为诗文,“下笔出人意表”。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佑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疏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
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思想追求】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宋初,在暂时承平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爱读韩愈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学者当师经”,师经才能用“道”来充实自己。但他又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 (《与张秀才第二书》)。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的主张得到了尹洙、 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热烈赞同。后来,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时,又鼓励考生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这样,他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文学成就】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上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其它一部分诗作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读〈徂徕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气势豪放,却近于李白,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但多数作品,主要学习韩愈“以文为诗”,即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虽然他以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避免了韩愈的险怪艰涩之弊,但仍有一些诗说理过多,缺乏生动的形象。有的古体诗因此显得诗味不浓,但部分近体诗却比兴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隽永。
在内容上,他的诗有一部分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例如,在《答杨子静祈雨长句》中,描写了“军国赋敛急星火”,“然而民室常虚空”的社会现实;在 《食糟民》中,揭露了官吏“日饮官酒诚可乐”,而百姓“釜无糜粥度冬春”的不合理现象。不过,他写这些诗的目的是很明白的:“因吟君赠广其说,为我持之告采诗”,为的是规劝统治阶级修明政治,维护封建质序。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现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对昏庸误国的统治者的谴责。更多的是写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丽,或平淡有味,多抒发诗人的生活感受。如《黄溪夜泊》中的“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的“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等。总的来看,他的诗歌风格还是多样的。
欧阳修不仅善于作诗,且时有新见,后人集录成书,称为《六一诗话》,是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今人郭绍虞说:“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宋诗话考》)。欧阳修的诗话,改变了以前的论诗这作或重在吕评、或重要格例、或重在作法、或重在本事的做法,而是兼收并蓄,细加抽绎,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他在评论诗的时候,虽然不废雕琢,但主张归于自然。在《梅圣俞诗集序》中,他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为宋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在宋初的词坛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他创作了很多词,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离情别绪、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并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由于作者对事物体察入微,看似随意写出,却是无限传神,没有炉火纯青的工夫,是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而他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从思妇眼中写征人,情意深远,含蓄蕴藉,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感情亦非常深挚。他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平,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当然,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
此外,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的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文赋,他的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与苏轼的《赤壁赋》先后媲美,千载传诵。
㈦ 谁有台湾作家王文华的散文《回家》呀。很感人的一篇文章,告诉我好吗非常感谢啊!!!
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与你分享 !___回家/王文华回家【王文华】
离家七年后我回到台湾,一切如常,仿佛我从未远离。
家,还是像从前一样,
有时给你温暖,有时令你抓狂。
家人,没有太大的改变,
有时无话不讲,有时要小心轻放……
清明节,我们去爸爸墓前。
妈妈、哥哥和大嫂布置鲜花和水果,
我和六岁的侄子拔两旁的杂草。
「为什么要拔草呢?」侄子问。
「因为这是爷爷的家啊,就像我们家一样,
如果地上有脏东西,当然要清理干净啊! 」
我们上香、烧纸钱,火灭了之后,
妈妈从黑色外套口袋中拿出一个手掌大的红色小包裹,
像包着中药材。我注意看,上面是潦草的毛笔字迹,
我只看出「丰乐镇」三个字。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知道是老家来的东西。
家,对我来说是个疏远的概念。
回家的路,总比离家的路漫长。
小时候,爸妈把我们送进管教严格的私立小学。
我们住在民生社区,却要到景美兴隆路去上学。
那九年唯一的感觉是:为什么我家住得这么远?
每天早上,我坐○东到新生南路的清真寺,
再换253到兴隆路。
有时候起晚了,爸爸得开车送我,
再赶去上班,最后总是迟到。
有一天起晚,被爸爸说了一顿,
我一气之下大吼:「谁希罕你送啊?」
甩了门去坐公车。
那天下大雨,○东特别挤,
摇晃到清真寺,我快要吐出来。
公车停下,一名乘客用手把窗上的雾气擦掉,
我竟看到爸爸的车停在车站旁。
他的雨刷快速转动,两边的煞车灯焦急地闪烁。
他身子向前倚,撑着方向盘,
睁大眼睛注意来往的公车。
我犹豫了一下,没有下车。
我从来没有问爸爸在那里等了多久。
那个早晨,我的家在清真寺,
我宁愿跟陌生人挤在公车上,不愿回家。
上高中后,参加社团,每天七点出门,十一点回家。
上大学后,把户籍迁出台北,
为了申请六人一间、又脏又臭的宿舍。
自以为长大了,就觉得回家是一件不酷的事。
学校拱门长廊,图书馆有浩瀚的典籍。
家里只有蟑螂,和生锈的热水器。
学校有校园美女,女一舍的门口种著禁果。
家里只有发福的阿姨,和没有收好的麻将桌。
家,就像饭店。
唯一不同的是:
每天早上离家时,可以拿妈妈留在茶几上的零用钱。
当兵是第一次真正离家,
长年在家中得到的纵容和尊重,瞬间消失。
以前一回家就关门,
现在睡觉时可以听到一百多种不同的打呼声。
以前是爸妈叫你起床,现在是你站完卫兵去叫排长。
第一次,感到家的可贵。
很多人也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晚上洗澡时间,
蓝色公用电话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有些人一讲就是半个小时,你气得想拿刺刀把他分尸。
一个礼拜一次,我们收到家书。
一个月一次,和家人坐在营区的大树。
我不再是大少爷了,我是空军的新兵,
睡在僵硬的木板床上,失眠到天明。
出国念书的那晚,我和爸妈在机场告别。
什么时候再见面,一点把握都没有。
我在早上到达旧金山,朋友接我到学校。
我领了钥匙,搬进宿舍,坐在自己的房间,打开窗。
外面是茂盛的树和灿烂的加州阳光,
我终于到了天堂,但那一刻,一向自信的我开始慌张。
有一些东西不见了,我们虽然努力用各种方式去找回它,
但其实都在隔靴搔痒。
在国外,台湾学生遵循着农历,想尽各种方式联谊。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我们租下校内的活动中心,
举办舞会和卡拉OK。挤在同学家里,麻将打到筋疲力尽。
我们包粽子,形状和馅都推陈出新。
开国事论坛,有人故意要讲台语。
因为寂寞,爱情也变得容易。
离家的我们睡不安稳,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别人的体温。
第一封家书,在我开学后一个礼拜寄到。
爸爸在信中叮嘱我「出门在外的十一大注意事项」:
「一、开车上路前,先检查汽油与水箱水量是否足够……
四、休息与睡眠要充足,熬夜对身体不好……」
我是史丹佛的MBA,爸爸担心我的车忘了加水。
我的GMAT考得比谁都高,但爸爸担心我不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
半年后,妈妈来看我。
「你早餐都吃什么?」她问。
「我会煎蛋饼!」
我从冰箱冷冻库中拿出超级市场买来的葱油饼,
丢到平底锅中,上面打一个蛋。
她摇摇头:「你至少要学会做红烧牛肉,这样可以吃牛肉面!」
临走前,她煮了一大锅,
够我、以及我在美国所有认识的人,吃一个礼拜。
她把做法一条一条地写在纸上:
「一、牛肉切成块状。二、把姜打碎。三、葱切成长段。
四、胡萝卜切成块状(要削皮!)……」
洋洋洒洒,也写了十一条。
儿子自己住半年了,
妈妈挂念的还是:
他会不会不知道胡萝卜要削皮啊!
后来我当然从来没去做红烧牛肉,
但当我感受到课业压力时,
我总是在心中默念:「要削皮!要削皮!」
那三个字成了我的大悲咒,念着念着,我平静下来。
对留学生来说,回台湾表示你没有办法。
没有人毕业后要立刻回去,大家都想拿绿卡。
为了留下来,我们愿意低头,
去华人的公司做大材小用的工作。
为了打进美国人的生活,
有些留学生甚至刻意不和台湾人交往,甚至以此为荣。
但我们虽然一心一意想移民,
孤单时哼的还是「听海哭的声音叹息着谁又被伤了心却还不清醒」。
朋友来美国玩,最渴望他带来台湾最新的CD。
我们开老远的车去买《世界日报》,
只是想知道台湾两三天前的消息。
住在校外的同学接cable,看得到台湾的电视新闻。
看到立法院打架吐口水,我们竟欢呼起来。
美国幸福地让人觉得虚幻,但你永远只能旁观。
台湾又脏又乱,但至少还有东森主播王佳婉。
出国后,搬家成了常态。
到了最后,不常用到的东西干脆放在箱子里不拿出来。
我毕业后开始工作,没在一个地方待超过一年。
一九九四年,纽约。九五年,东京。九六年,佛罗里达。
在东京,公司在繁华的六本木帮我安排一间公寓。
搬进去的那晚,坐在客厅里看到远方大楼顶端的霓虹灯,
听着电视主持人兴奋的日文,我的胸口很闷。
在佛罗里达,公司在墨西哥湾的海滩帮我找到豪宅。
我在四个房间之间走来走去,不知道该睡哪里。
回到纽约,周末下午在大楼的地下室,
注视着烘干机里滚动的衣服。烘完后,
我拿出衣服,发现内衣还是台湾带来的。
我离家好远,整整差了十二个小时。
但令我激动的,竟然只是内衣上的标志。
离家七年后我回到台湾,一切如常,仿佛我从未远离。
家,还是像从前一样,有时给你温暖,有时令你抓狂。
家人,没有太大的改变,有时无话不讲,有时要小心轻放。
妈妈有时会来我住的地方,帮我烧开水。
对于长大的儿子,这是她少数还能做的事。
妈妈烧水时,习惯把水壶里剩的一点点水倒在一个杯子里,
再把壶装满生水去烧。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把剩下的水倒在杯子里?」
她说:「因为烧开的水很烫,几小时之后才能喝。
那几个小时你可以先喝前一壶的冷水。 」
那时我终于了解:家,不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址。
任何地方,当家人对你表现出细心、体贴、没必要的担心,
和无心的贬抑时,那就是家。
它可以在清真寺,可以在民生社区。
可以在台湾,可以在美国。
可以在冷水和蛋饼之间,
也可以在那碗你永远没有做的牛肉面。
清明节那天,当我们要离开爸爸的墓地时,
妈妈打开手上红色包裹,里面竟然是稀疏的泥土。
她走到棺木上方的草地,一撮一撮,把包裹里的泥土撒在草地上:
「我回老家去了,带回来一些家乡的土,撒在这,你就等于回家一样了。」
我走上前去,拍着妈妈的肩。
她说:「这些土撒在这里,一点都看不出来。我原本以为闷在包裹里那么久,
土一定变黑了。没想到老家的土和这里的土,其实都一样。 」
那些土离开妈妈的手,落在地上、飘在风中,就再也看不见了。
在那一刻,我,曾经住过那么多地方的我,
没有人再提醒熬夜对身体不好的我,
在热水太烫时总有一杯冷水可喝的我,终于回家。
【2003/05/12联合报】
㈧ 56×24返程除法
56×24返程除法?
解题思路:将两个乘数的末位对齐(小数先转整数),在分别用第二个乘数所有的位数从个位起依次乘第一个乘数的所有结果相加(结果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
解题过程:
步骤一:4×56=224
步骤二:20×56=1120
步骤三:将以上步骤计算结果累加为1344
存疑请追问,满意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