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穿刺活检,真的会“种瘤得瘤”吗

肿瘤穿刺活检,是确定肿瘤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穿刺后细胞学检查,确定肿瘤是良性或是恶性,并且取样组织可以进行基因检测,都有利于指导治疗及用药。

多跟医生沟通,不要把医生恶魔化,绝大多数医生还是值得信任的好医生,他们没必要也没那个心思针对个别病人做出很坏的举动,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先沟通,而不是上来就把事情闹大,换位思考,就算是正常的与人交往,谁也不希望碰到武力解决一切的朋友。

最后,摆正心态,看了癌度的这篇文章,放下对穿刺活检的误解,不要过多地担心这担心那,要不心理负担过重,犹豫不决延误诊治时机,会加重病情的。

编者:vivienyuan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后,注明来源:癌度

『贰』 检查肺部肿瘤除穿刺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CSCO(全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总结2

诊断评价的技术

对肺部孤立性结节病理的的评价首先应当复阅先前胸部X线片。当新出现的病灶、放射学诊断为可疑癌或病灶增大等情况,应当于肺部恶性疾病对待。钙化是良性病灶的典型表现,但也可见于恶性肿瘤中。影像学的表现不能对肺癌的病理诊断作出适当的评价,对于肺癌的亚型的诊断更是不足。

肺癌的诊断需要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确认。在肺癌的四种主要亚型中,小细胞肺癌(SCLC)在生物行为和临床病程方面与其他肺癌(即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有明显的差别。SCLC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即易于发生远处转移和对化疗高度敏感。通常SCLC和NSCLC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医师需要相关的病理学资料来决定治疗方案。

但一些情况下,病理学医师需要更多的组织以确定一个肺部的腺癌是原发于肺部还是同时或异时的转移灶,转移性疾病的原发病灶可来源于乳腺、结肠或肺内的其他位置。除非存在禁忌症,一般应进行积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由此来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目前对肺癌的诊断克进行多种的检查手段,没一种都有其特殊的适应性。
痰细胞学检查
超过15%的病例痰细胞学检查为阳性。胸内中心型病灶的阳性率高,但周边型肺癌着细胞学阳性则预后不佳。
支气管镜检查
经支气管镜组织活检或细胞学检查可诊断肺癌。位于肺门的中心型鳞癌病灶通常表现为气管内肿瘤,这可通过活检、刷检细胞学或灌洗细胞学而获得诊断。支气管镜检查也可观察到黏膜下浸润或浸润性转移结节,同时可经活检或穿刺细胞学诊断。甚至经支气管镜检查为阴性的周边型肿瘤也可通过荧光内镜导引下支气管活检或细胞学检查诊断(经刮除、刷检、灌洗或细针穿刺等)。经支气管活检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气胸以及感染加重等。

经胸腔细针穿刺
对于可疑的周边型病灶,经胸腔细针穿刺活检比经支气管检查更为可靠。通常在X线指引下进行,倘若病灶靠近胸壁则超声指引下更为合适。如果病灶在透视下不易看到或靠近大血管等重要的组织器官,则在CT指引下穿刺活检更好。经胸腔细针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
肺癌的诊断有时可以通过胸腔积液细胞学或胸膜、淋巴结、肝或骨髓等组织活检获得。在可切除的肺癌病例,如果伴有孤立性肾上腺或肝脏结节,应进行细针活检确认是否为转移性。

纵膈镜
纵膈镜检查是一种对肺癌容易转移的上纵膈淋巴结进行评价或切取活检的外科学手段。一般在全身麻醉下,经胸骨上切开使用内镜到达气管前、气管旁和隆突下淋巴结。与仅经术后病理诊断者相比,术前经纵膈镜确认淋巴结转移者的预后更差。

前纵膈切开术
主动脉肺动脉区域淋巴结肿大者常意味着肿瘤的不可切除性,这时候若需要淋巴结活检克进行前纵膈切开术。经左侧第二、三月力间隙切开克到达这个区域。

胸腔镜
对于那些可能进行治愈性切除或放疗的病例,胸腔镜可对胸膜播散或恶性胸腔积液进行诊断。对于一些经过少数有创检查后诊断仍难于确定者,胸腔镜是一个有价值的检查手段。胸腔镜检查比支气管镜检查创伤更大,但其可以在局麻下进行,因此手术风险比开胸活检低。

开胸活检
开胸活检是损伤最大的诊断手段,但在其他检查不能做出诊断时仍需选用。

胸腔外转移灶的寻找
SCLC经常伴有无症状的转移。对临床无胸外转移的NSCLC,建议进行胸X线和胸CT检查对局部区域性淋巴结病变进行分期,CT显示短径大于1cm的纵膈淋巴结影进行活检,除非临床研究特别强调,否则只在有症状和体征时才在治疗前进行骨扫描和头部CT检查。

预防及总结
由于目前现代医学尚不能对诱导肿瘤发生中的细胞水平事件进行干预,肺癌的预防主要是消除危险因素。这包括环境和工作场所的空气污染,但其中最重要、认识最深的危险因素是吸烟。不吸烟者较少发生肺癌。在吸烟人群中,即使稍降低吸烟率也能明显预防相当部分肺癌的发生。另在肺癌高危人群及直系家族中,有意识地服用基质硬蛋白对于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在古代及现代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

【评述】如果说肿瘤与年龄、环境暴露因素及遗传学都有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应该会得出两个概念:(1)肿瘤必定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2)肿瘤的发生必定是一个多阶段演变的过程。也就是说,肿瘤的发生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一般说来,成年人的一个细胞演变发展到肉眼可见得肿瘤,平均大约需要20年时间。
对于某些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宫颈癌,该发生发展的过程已经相当清楚,已认识到它们系先有细胞增生、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阶段,以后逐渐发展为原位癌,再进一步演变成为早期浸润癌,最终发展到转移癌。认识这一发展过程对于肿瘤的发现非常重要。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如今我们方能开展各种肿瘤的普查。肿瘤多阶段发生的学说,意味着肿瘤的行程必然要经历一个顺序的演变过程,可能先是从遗传学的变化开始,而以环境因素的影响告终。有些环境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并已经成为肿瘤预防关注的重点。
总之,认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无论对于临床实践还是对于肿瘤的流行病学,都非常重要。在 细胞增生、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阶段,有意识地服用细胞外基质硬蛋白---牦牛蹄筋硬蛋白(Yak Tendons ECM Collagen)把病变控制在癌前病变阶段。基础临床研究证实是可行的、有积极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