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德国的女明星
1. 这女演员是谁,估计是德国的
应该是杰米·李·柯蒂斯
美国女演员,1958年11月22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亚州洛杉矶。[1]
代表作《真实的谎言》、《月光光心慌慌》、《辣妈辣妹》、《笨贼一箩筐》等
2. 查德国70,80年代的女演员的名字!
他们分别是卢卡斯、苏珊娜和马库存斯、约翰娜两对新人14年前在婚姻登记处邂逅,他们从那时起成为朋友。他们每天都在一起庆祝结婚纪念日。苏珊娜发现丈夫有外遇,盛怒之下离家出走。她来到阿姆斯特丹,并和给她翻译书的作家庄纳森打得火热。约翰娜多年未孕和丈夫之间的感觉也越来越不对劲,并迷上了律师瑞海德。时光流转,两个女人最终回到丈夫身边,4个人在结婚纪念日又聚到一起
3. 求德国的女歌手
如果不挑时间的话,给你个列表吧,前几名都是比较有名的,唱片销量也都是很大的。
1.Sarah Connor
2Nena
3Vicky Leandros
4Sandra
5Penny McLean
6Nicole
7Yvonne Catterfeld
8Lena
9Juliane Werding
10Jeanette
11Cassandra Steen
12Katja Ebstein
13Marianne Rosenberg
14Sabrina Setlur
15Daisy Door
16Andrea Jürgens
17Young Deenay
18Joana Zimmer
19Cascada
20Blümchen
21 Tina Rainford
22 Laura
23 Ireen Sheer
24 Sarah Engels
25 Eisblume
26 Paola
27 Elli
28 Christina Stürmer
29 Annett Louisan
30 LaFee
31 Lesley Hamilton
32 Gracia
33 Lady Lily
34 Sandy
35 Juliette Schoppmann
36 Ixi
37 Ramona
38 Gitte
39 Jennifer Braun
40 Frl. Menke
4. 问一个有非常漂亮的蓝眼睛的女演员名字,可能是美国或德国人 估计是80年代明星
乌玛,瑟曼啊,哥们
5. 德国纳粹时期有个著名的女导演叫什么
Leni Riefenstahl莱尼·里芬斯塔尔
我有段时间还研究过她来的。。。
难得一见的天才人物,就是为纳粹拍摄过纪录片的德国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02-2003)。1902年8月22日,里芬斯塔尔出生在德国柏林一个富商之家,少年时曾在柏林一家艺术学校修习油画和芭蕾,因为有习舞的经历,她后来习惯于称自己是运动员。这位自幼喜欢神话的少女迷上了当时流行的“高山电影”,这是一类以英雄为主角的带有原始神话色彩的德国电影,她不仅因为在这类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而红极一时,而且还成功执导过一部高山电影《蓝光》(1932年),这部电影使得希特勒成为她的崇拜者。 1935年,刚刚篡夺大权的希特勒召见了里芬斯塔尔,委托她拍摄两天后举行的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年度大会。里芬斯塔尔来不及多准备就投入了这场拍摄,由于有来自戈培尔的多方阻拦,拍摄过程很不顺心,最后完成了一部叫做《信仰的胜利》的短片,只映了一场就无声无息了。第二年,希特勒又邀请里芬斯塔尔来拍摄纽伦堡的纳粹党代会,里芬斯塔尔起初不太情愿,她推荐《柏林:大都市交响曲》的导演瓦尔特·鲁特曼来执导这部影片,但希特勒一再坚持他的请求,对这位女导演说,“把你的生命给我6天吧,今后你再不会违心替我做事了。”里芬斯塔尔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她提出的条件是以后不再为党拍摄任何电影,事实上,除了1935年拍摄的一部短片《自由之日:我们的军队》外,里芬斯塔尔的确没有再为纳粹党拍片。里芬斯塔尔是一个不太关心政治的艺术家,她在拍摄《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这两部片子时,甚至一再坚持聘用一个有犹太血统的摄影师,尽管后者曾一再提醒她这样做不太妥当。
里芬斯塔尔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导演,在接受希特勒的片约后,她立即着手组建了一支120人的摄制队伍,其中包括16位主摄影师,他们的助手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里芬斯塔尔手里掌握着30台摄像机,4条声轨,以及22辆配有警察的汽车。会议召开前夕,里芬斯塔尔排除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为这120个人安排好食宿,然后立即率领技术人员在纽伦堡市安排拍摄点,位于Luipoldhain的120英尺高的旗杆被安上了电梯,以便摄影师在数秒之内升至旗杆顶端进行俯拍;一个两层楼高的坡道在希特勒广场修建起来,以便摄影车能够平行拍摄行进中的队列;一辆消防卡车进入待命状态,它的活动天梯有90英尺那么高,可以随时把摄影师送上天空,扫拍纽伦堡市的屋脊、纪念碑、游行队伍以及高举的标语和旗帜;党代会的主会场甚至也是按照拍摄的需要而搭建和布置起来的。当这一切准备停当以后,里芬斯塔尔率领她庞大的队伍投入了为期一周的紧张拍摄工作,从1934年9月4日到9 月10日,里芬斯塔尔就像指挥一场战争一样指挥着摄影师以及各种相关人员,为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个紧要历史关头留下了充足的影像证据。经过数月的剪辑,这部名为《意志的胜利》的纪录片于1935年的3月首映,当即被德国人欢呼为是一部杰作,此后,它还获得了威尼斯金奖(1935年)和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1937年)。
很多年以后,当美国人决定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被邀请前来为战争摇旗呐喊的好莱坞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就是看了这部片子后,才找到了拍摄《为何而战》这部系列片的思路。据说,当他看完这部令人不寒而栗的“敌片”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假如能够让美国士兵看到这部片子,他们就一定会知道他们为何而战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里芬斯塔尔这个天才的电影眼睛是如何善于捕捉历史事件中本质性的要素,哪怕是邪恶的要素。里芬斯塔尔并没有为摄影镜头制造现场,她只是本着一个纪录人的天职,把现场一切活跃的因素都反映到电影银幕上。这部纪录片没有采用画外解说,而是让画面自身和从现场采集来的讲话、声音来说明问题。当然,这部片子把希特勒神化为一个齐格弗里德式的民族英雄,这肯定是有编排上的主观成份在起作用的,但是,这样一种虚假的历史意识,在当时却是一股真实的历史力量,它不仅代表了纳粹党人的意识形态,也代表了德国大部分民众的心态。《意志的胜利》所采用的小标题,不折不扣是这一时期德国民众“历史意识”的体现:
1934年9月5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20年
德意志人苦难生涯开始后的第16年
德意志取得新生后的第19个月
阿道夫·希特勒再次飞临纽伦堡
去检阅他忠实的追随者们
如果说纪录纽伦堡大会还有点勉强的话,那么拍摄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就完全是出于自愿了。这部片子应该说和纳粹政府没有太多关系,希特勒本人虽然对里芬斯塔尔保持着一贯的支持态度,但里芬斯塔尔却不想有官方因素介入进来,她绕开元首直接和国际奥委会联系,并最终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授权和支持,1939年,国际奥委会还特地授予里芬斯塔尔一枚“奥林匹克金章”,以表彰她为拍摄这部纪录片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实际上,戈培尔领导的宣传部当时也在拍摄一部奥运会电影,他们对里芬斯塔尔的摄制组采取了一种排斥和不友好的态度,甚至对里芬斯塔尔的成片也横加干涉,如命令她删除有关黑人运动员夺冠的镜头等,但里芬斯塔尔巧妙地绕过了宣传部的审查,在1938年的首映式上拿出了《奥林匹亚》未经审查的完整版本。里芬斯塔尔是这部片子的总导演和集资人,她成立了一个由自己担任股东的“奥林匹亚有限公司”,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前的几个月里,这个公司和托比斯(Tobis)电影公司签订了一份75万帝国马克的合同。加上向海外推广时的翻译和制作费,12部有关运动的科教和纪录电影,以及大量的运动电影文献,《奥林匹亚》的全部项目经费是220万帝国马克(在1938年约等于523810美元),据德国《明镜》周刊1952年5月的一次访谈记载,《奥林匹亚》放映后的收入在700万到800万帝国马克之间,这还不包括战后它在德国之外放映时的收入。也就是说,《奥林匹亚》是一个在经济上自负盈亏的项目,而不是 “拿了纳粹党数不清的钱”。
《奥林匹亚》由两部具有正片长度的纪录片构成,它的主题是非政治的。1958年,里芬斯塔尔在《奥林匹亚拍摄手记》中回忆说,当时她为这部片子确立的主题是:运动竞赛,运动的美,奥林匹克精神。里芬斯塔尔说,她的影片要表现紧张激烈的竞赛过程,要表现运动员健美的体魄、敏捷的身姿以及他们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还要体现出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国家之间、全世界的青年之间和平竞赛的精神,并追溯这一精神的发生发展以及它对全世界所具有的影响 。
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拍摄,里芬斯塔尔这次募集了80名摄影师及摄影助理,在驻地还安排了30 名补给人员,另有两支小分队,一支小分队开赴希腊,从那里尾随火炬运动员穿越七个国家,另一支驻扎在德国基尔的划艇赛场。早在赛前几个月,里芬斯塔尔就率领了一支由摄影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前往赛场进行勘查,寻找合适的拍摄点,实验各种可能的拍摄角度,提前确定胶片和光圈的系数,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这是一次难度非常大的拍摄,因为它要追踪在几秒钟之内发生的高速运动,而且还要应付包括天气和光线在内的各种不测。里芬斯塔尔为这部片子定下的基调是:“这部电影必须是一部纪录片。任何东西都不能遗漏”,可是奥运会组委会的底线是绝不能干扰比赛。里芬斯塔尔的拍摄重点是田赛和径赛,这需要有摄影师进入赛场的核心部分,而这在历届奥运会上一向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里芬斯塔尔感到困难重重,但她毫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地和组委会讨价还价,最终争取到了她所需要的最低拍摄条件 :
1、跳高架边可以挖两条摄影壕沟,百米赛起跑线后5米处可以挖一条摄影壕沟,终点上可以挖一条摄影壕沟,跳远跑道边可以挖一条电影壕沟;
2、径赛时可在赛场中央搭建三个摄影塔,百米赛起跑线后可搭建一个摄影塔,链球比赛的护网后可以搭建一条摄影轨道,这些设施用后必须立即拆除;
3、最多六个摄影师可以进入赛场中央,不许使用在轨道上自动运行的摄影机(这条禁令后来被打破了)。
除此之外,里芬斯塔尔还在体育馆上空安排了飞机和气球,在船上和马背上安装了固定摄影机,在跑道边安装了摄影机跑轨。1936年7月20日,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从这一天起,摄制组在里芬斯塔尔的指挥下,投入了一场紧张的战斗,几乎没有一分钟的松懈。在为期16天的比赛中,摄制组共拍摄了120万英尺的素材,余下的18个月,里芬斯塔尔把自己关在剪辑室里,在没有助理导演和艺术指导的情况下,独自剪完了120万英尺的胶片,这不仅严重损坏了她的健康,而且还遭来了人们的嘲笑,很少有人相信这会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奥林匹亚》毕竟成功了,它获得了很多奖项和好评。在这之后,里芬斯塔尔本想拍摄一部叫做“Penthesilea”的故事片,由她出演希腊神话中好战的亚马逊女王,但突然爆发的战争把她的拍摄计划打断了,一直到临死她也没有把这部片子拍出来。二战结束后,里芬斯塔尔因为涉嫌与纳粹牵连,被投入了监狱,1952年,西柏林法庭做出终审判决:“里芬斯塔尔……没有从事过应受惩处的支持纳粹统治的政治活动……没有致力于建立与自己艺术事业无关的联系……她与希特勒之间不存在暧昧关系。” 重新获得自由后,里芬斯塔尔试图恢复自己作为电影人的地位,但是无形的猜忌和谴责还是经常落到她的身上。1956年,里芬斯塔尔开始了她的非洲之旅,在那里,她不仅“重新获得了生命”,而且还开始拍摄一部叫做“黑奴船”的半虚构的纪录片,以表达她对现代奴隶买卖的义愤。可是因为资金、战争、车祸、天气等原因,这部片子被拖延了下来。从1962年开始,里芬斯塔尔数次前往苏丹努巴山区的原始部落,去进行研究和拍摄工作。尽管她不是第一个拍摄他们的人,但她是第一个被皮肤黝黑的努巴人接受的外人,她被允许去拍摄努巴人神圣的仪式。从1965年开始,受努巴人金属般优雅的体态和富于美感的生活方式的吸引,这位 62岁的老人开始拍摄一部关于努巴人的彩色纪录片,以记录这一正处于崩溃瓦解之中的原始文明。与此同时,里芬斯塔尔出版和展出了一些关于东非和努巴原始部族的照片集,如《努巴人》,《考的努巴人》等,这些光彩夺目的照片使她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对象。里芬斯塔尔说,她只拍好看的人和好看的东西,这不是因为她个人不喜欢有病的人,而是因为拍好看的人能给观者带来愉悦。
71岁那年,里芬斯塔尔参加了潜水训练,她要实现自己的一个宿愿:拍摄水底世界。不久,她果真成了一个出色的水底摄影师,并出版了两本插图著作,《珊瑚花园》和《水下的奇观》。从此以后,里芬斯塔尔反复前往最优美的潜水区,去拍摄她的水下纪录片,直到94岁的时候,里芬斯塔尔还戴着潜水镜,到可可岛附近的水域去拍摄鲨鱼。97岁那年,里芬斯塔尔竟决定再次前往苏丹,去看望和帮助被战争隔绝的努巴人。里芬斯塔尔已经23年没能见到她的努巴朋友们了,为了这次旅行,她与苏丹政府进行了反复磋商,甚至和叛军首领取得了联系。2000年2月,里芬斯塔尔率领一个小型摄影队飞抵苏丹首都喀土木,在那里,经过漫长的等待和艰难的谈判,当局终于同意他们前往努巴山区。成千上万的努巴人翘首期盼她的到来,在那里,她发现很多要好的朋友都成了内战的牺牲品,正当里芬斯塔尔准备继续对那些还活着的努巴朋友进行纪录时,新的战争爆发了,她只好立即和摄影队乘直升飞机离开努巴山区。另一场灾难降临在他们头上,直升机坠毁了,所幸没有人员死亡。一架救援飞机把里芬斯塔尔运往一家德国医院,在那里,人们发现这位九旬老人肋骨多处断裂并伤及肺部。尽管发生了这场可怕的事件,这位精力旺盛的老人还是没有放弃她再次前往苏丹的计划。
2003年9月9日,这位充满了坎坷与传奇的世纪老人,在慕尼黑附近的家中安然辞别了人世。里芬斯塔尔对纪实镜头的迷恋以及她富于激情的工作方式,使得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维尔托夫意义上的电影眼睛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又只能说她是一个不纯粹的电影眼睛人。与维尔托夫的平民电影相比,她的电影带有更多的贵族气息,她醉心于生活的“美”,却并不关心生活的全部,她擅长拍摄纪录片,但工作起来更像是一个故事片导演,她拒绝承认《意志的胜利》是一部宣传电影,但恰好因为它是“艺术”的,所以才有煽动性,她从不关心政治,所以才会被政治利用。里芬斯塔尔与维尔托夫这两个伟大的电影眼睛人,各自代表了本雅明所指出的两条对立的艺术路线:政治的审美化(法西斯主义)与艺术的政治化(共产主义) 。在这里,“艺术政治化”中的政治,不应理解为钦定的政治,而应理解为关涉到我们每一个人权利的政治。维尔托夫的“电影真理报”曾用电影的形式为这种政治确立了一种典范:一种“自下而上”的、不是从上级命令出发的政治。维尔托夫的电影实践告诉我们,人民有权通过电影眼睛来记录和观察自己的生活。这一号召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6. 德国女明星
你好,无误望点赞!
德国美女--艾琳娜 (全名木有找到)
其余资料自行查找。
7. 把希特勒都迷住的大美女葛丽泰·嘉宝,最后怎么样了
1954年,奥斯卡为了纪念她的影视成绩,特地为她设了一个特别奖即奥斯卡终身成就荣誉奖,但是她也并未去领奖 。1990年4月15日因肺炎于美国纽约逝世,终年84岁。1999年,美国电影学会将葛丽泰·嘉宝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五名
一、葛丽泰·嘉宝简介
葛丽泰·嘉宝的粉丝们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瑞典的斯芬克斯”。斯芬克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兽,它的神秘让人猜不着摸不透,于是又被用来形容那些谜一样的人或者谜语。嘉宝的神秘来自她自己。她是默片时代公认的美女,也是好莱坞初代黄金时期的掌门人,但是这些似乎都不是她想要的。
和热衷于出现在聚光灯下的明星不同,嘉宝总是躲着聚光灯,不仅忙着躲镜头,就连拍戏的时候她都要求单独待着。可拍戏的时候,是不可能没人的,所以,她在的片场,都会严格限制工作人员的进出。
片场除了工作人员,连访客的影子都看不到,就算混进去了,也是见不到人的,因为嘉宝拍摄时候布帘一层接一层,从四周把她围住。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做,她却说“我不想被人认出,不想被崇拜。”
8.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哪些好莱坞女明星
他们,是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荧屏红人,也曾是荧屏上活跃的美女帅哥,他们也曾大红大紫。他们的美貌与俊俏一点也不逊色当今一线偶像明星。他们的作品深深的影响了几代人,如今,在荧屏上我拼命依然可以找到似曾相识的面孔,但年华已逝,让人不惊感叹:岁月不饶人!
1、狄龙
狄龙,曾经的邵氏电影巨星。说实话,看到《还珠3》里的乾隆,我真的不敢相信这位皇阿玛曾经是如此英俊!要现在,不知引得多少少女尖叫,足以跟当红一线偶像男明星媲美。在感叹岁月无情的同时,也感叹“人老十八变”。
2、姜大卫
说到狄龙,就不得不说到他的荧屏“兄弟”——姜大卫,曾经二位也可算是邵氏电影的兄弟小生,一样的年轻英俊,一样的演技不凡,岁月也是一样公平的对待二人,在他的身上再也找不到昔日的英俊气质。
3、秦沛
秦沛,也曾是邵氏电影一员,和姜大卫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他们与尔东升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不得不说人家基因就是好,全出帅哥才子。
4.汤镇业
汤镇业,与刘德华,梁朝伟,黄日华.苗侨伟并称无线五虎将,红极一时。
这位大伯的往年情史就不用说了,人人皆知,看其当年的英俊,也难怪翁美玲为其而死。
翁美玲自杀身亡令他被千夫所指。交上霉运的汤镇业星途载浮载沉,更曾拍三级片。
5、谢贤
说起他,现在的一些少男少女也许不知道,但我说他的帅儿子和美儿媳,大家就该惊叹了。
他就是谢霆锋的爸爸,曾经的香港无线小生,看其年轻照片,也就不用怀疑谢霆锋的帅了,没办法,人家基因好。
6.狄波拉
狄波拉,谢霆锋能长那么帅,狄波拉的功劳也占一半,她就是谢霆锋的母亲,当年在香港影坛红极一时的港姐,当年,她和谢贤的结合一点也不比他的儿子谢霆锋与张柏芝的结合逊色,都是帅哥美女搭,很戏剧的一家人哦。
7.郑佩佩
这位如今在荧屏上仍然可以经常看到,可谁也没想到这位奶奶当年长得如花似玉。郑佩佩,也曾是邵氏电影的当家武打皇后,红极一时,也是一代功夫巨星,如今在影坛仍有一定威望。
8.朱咪咪
朱咪咪,无线资深当家艺人,这位婆婆至今可以在许多港片中看到。不过她当年可是大红的一名歌手哦,还曾经在红馆开演唱会,可以算得上是香港的音乐前辈了。
9、欧阳奋强
“宝哥哥”,由于新红楼的选秀和拍摄,这位宝哥哥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只可惜,“宝哥哥”自转行做导演后,再也没什么很大的成就,岁月变迁,宝哥哥如今已是“宝伯伯”了。
10.吴岱融
吴岱融,80年代新加坡当红小生,曾有新加坡第一帅哥的称号。在和梁朝伟合作的《绝代双骄》中的花无缺曾经真的算得上是“无缺”。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度是TVB力捧的当红小生,可惜在90年代早期遭到TVB雪藏,从此演艺事业一落千丈,俊逸脱俗的无缺公子逐渐变得默默无闻。
11.泰勒
说了10个国内的,再说一下国外的这位奶奶。
泰勒,曾经的好莱坞皇后,自40年代后期以来成为著名影星,经久不衰,她曾因演《巴特菲尔德
8》(1960)和《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1966)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并曾多次被提名。
只可惜,这位性感美女如今已成古墓老人。
12.马龙-白兰度(已逝)
马龙-白兰度,曾经的好莱坞影帝,曾凭借《码头风云》和《教父》两次摘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在世界范围内是备受爱戴的老一代影星,在2004年7月享年80逝世。
9. 德国十大最美最性感女星 你最喜欢哪个德国
德国十大最美最性感女星 你最喜欢哪个
一个人的美丽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气候条件和遗传因素。在之前介绍了土耳其十大最美女星之后,现在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德国十大最性感女星,这些女星不仅长得不错,而且还有着火辣的身材,在自己的事业上也取得了很多成功。
10.莎拉·布拉德娜
作为一名女演员、模特和美女偶像,克劳迪娅·希弗激励着所有那些在超级模特事业中苦苦挣扎的年轻美女们。年龄对她来说只是一个数字,她现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女性之一。
10. 德国著名女歌星有哪些
Esther是德国犹太裔女歌手,摄于封面的照片上她的眼睛大得夸张,因此香港地区的发烧友都乐于称她为“大眼妹”。
然而“大眼妹”的歌声比她的容貌更吸引人,纯朴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据资料称,当年她唱片一出,立刻收到无数求爱信,拜倒在地的人成百上千!
原版唱片已很有些年代,是LP黑胶碟时代发烧友梦寐以求的人声“碟霸”,很多人一买就是几张,当宝贝一样收藏。CD推出后,发烧友更是人手一张,没有的人是不敢大声说话的。
此首歌曲词作是来自德国大诗人海涅的名作《儿时情景》,格调清新,质朴至极,Esther的歌更是纯到不见一丝杂质,硬朗的德语吟唱在一把吉他幽幽地伴奏下,别具风情,口齿之清晰同样是德语学习的好教材。
最后要问你;在你的音响中,Esther在什么位置?吉他又在哪里?答不出的朋友应该在第一时间把音响砸掉!(答案是:Es-, ther在左中,吉他在右)
Annett Louisan简介:
一个身高一米五二的娇小女人,一张邻家女孩一般平和亲柔的脸。
Annett Louisan 并不是踩着美色,家世,力量的叱咤风火轮踏入乐坛的。
25岁的Annett生于德国一个单亲家庭,父亲似乎从来就是一页早已翻过的日历,一个封存在岁月以外的话题。没有father figure的童年也可以没阴影,Annett在祖父母的庇护下无忧地度过了青稚岁月。
唱歌就象她的另一艺术爱好绘画一样自然而然地嵌入她的成长。当她在汉堡学习绘画的时候,Annett开始在酒馆打工演唱来支付学习和生活的费用。城市这个五彩斑斓的大舞台不仅为她的演唱日渐成熟提供了养足的沃土,融入歌艺圈枝节相连,脉络互通的庞大关系网更为Annett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Annett的歌声中,你可以捕捉到很多歌坛元老巨匠的收放自如,对歌曲驾驭的随心所欲。但是她那纯得似水的音色又那么熨贴地拂过你的耳侧,将你包绕。你听她不动声色地向你讲述那些饰色的出演(Das Spiel),那些虚遮的谎言(Die Luege),你会在她的歌声里心痛了,为了这个美音的歌者,为了那些渐行泛起的尘封记忆。。。。
这张去年十月出品的专辑销售已逾百万,单曲和专辑都曾进入德国流行榜前五名
3
Yvonne Catterfeld
德国的新锐女歌手Yvonne Catterfeld(依凡-卡特菲尔德),被德国各大媒体推选为目前对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年轻偶像。24岁的她已经如日中天。去年德国最佳单曲FUER DICH(为了你)在德国四月,五月份的点播栏里始终排在首位。
Yvonne Catterfeld的出现,则一扫德文流行的颓势。她巧妙的通过自己的德文的英文化发音技巧,越过了德语歌的一大障碍。德语歌原来也可以柔情似水!这是很多听过她那首“für dich”(为你)后的感叹。这当然是制作人们的功劳。 到这里不得不提及bmg德语地区的总裁thomas stein(托马斯.斯泰恩)。 从发起deutschland sucht den superstar(德国寻找巨星)节目,到捧红Yvonne Catterfeld,每一个动作都令公司大赢。在流行乐坛不景气的今天,bmg德语地区分公司仍然有着不错的业绩。这位居住在慕尼黑的老头也是名利双收。他作为评委出现在"寻找巨星"节目中,居然也成为了巨星。
德语的流行音乐不是没有,但是总是大多听起来,觉得不很够味道。可能是个人的口味所致。后来朋友介绍Yvonne Catterfeld 的歌曲给我听的,先是听了《Du hast mein herz gebrochen 》(你伤了我的心),后来听了《Gefuhle》,都是经典的歌曲,于是喜欢上了这个德国歌手。